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杜花谷水 ,在縣西南一十里。

東陽谷水 ,在縣東一十五里。

西陽谷水 在縣西一十里。二水北流,至分水嶺分東西流,利灌溉。

天應水 在縣東南

小谷水 在縣東南

清水河 在縣東二十里。即赤水河。

《義隄 》,史義伯築以障渭河者。在渭河北。龍泉 ,灌田宜稻。

瑞泉 在縣境

金氏陂 唐武德三年引白渠溉之,以置監屯。《富平縣》。

鄭國渠 來自涇陽界,東流至縣,民獲其利。北白渠 ,來自三原界,溉脾陽、大澤、豐潤三鄉田四十里。有斗門一十五所。其水東入漆沮河。官渠 溉田一十里。

文昌渠 ,溉田一十五里。

永濟渠 ,溉田二十五里。

順陽渠 ,溉田一十里。

石水渠 ,溉田一十里。

永潤渠 ,溉田三十里。

白馬渠 ,溉田二十里。

永興渠 ,溉田二十里。

洞子渠 ,溉田一十里。

永壽渠 ,溉田一十里。

長澤渠 溉田八里

陽九渠 ,溉田二十里。

金定渠 溉東西渠村。以上引石川河水堰武渠 ,溉田八里。

小白馬渠 溉田五里

中渠 溉田一十里。以上引梁家泉水。

懷德渠 ,溉田一十五里。

直城渠 ,溉田一十五里。

順城渠 ,溉田一十里。

玉帶渠 在縣北門外。分懷德渠水,由溫泉石橋槽水,南至縣隍。以上俱引溫泉,澤多泉水。順陽渠 ,灌田一十五里。

薛家渠 灌田二十里,俱引東河水。

孫家渠 溉小惠村等田。

朝陽渠 灌鄒村等田,俱引河水。

漆沮河 又名「石川河」 ,自耀州華原縣界流入縣內。

金定河 在縣西,即澗谷河下流。

溫泉河 在縣北門外

潼河 在三尺嶺。北導由趙老峪入順、薛二渠,可灌山前田一、二千頃。明知縣時泰將議疏鑿,會陞去,不果。

澤多泉 在縣北

澗泉 在縣北

石川堰 在縣南五里

常川堰 ,在縣一十五里。

龍門堰 在縣南二十里。

富平堰 「後周賀蘭祥拜大將軍太祖以涇渭灌溉之處渠堰久廢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引水東注於洛用溉民田甚獲其利。」

判官渠 ,起岔口迄紀家灣,灌田十里。

通鎮渠 即老永濟渠也。初灌田三里,後湮。知縣劉兌疏之,由莊里鎮尾接遞鋪東,溉灌田十五里。

白石渠 起壇山寺,至張家河三里。

「新渠 凡三起西魏頭」 ,灌澗裏地五里。

寇萊公渠 起閻良村,經華陽張橋,灌渭南田有故迹。世傳萊公修者,灌河東田。洞子渠 起十八坊,灌鐵佛寺田十里。

《普濟渠 》在聖佛寺。明隆慶間,楊士廉告穿縣西之中山,引溫泉水灌縣之南郭田也。

東河 自趙老峪出,分而為二派:東曰順陽渠,西曰薛家渠。

西河 合盆傾三泉二峪水,南至河東。

醴泉縣

白渠 ,在縣東北七十里。

洪口堰 在縣東北四十里,灌仁義等里田。元英宗至治初,陝西屯田府言:「自秦、漢至唐、宋年例」 ,八月,差使水戶自涇陽西仲山下截河築洪堰,引涇水入白渠,溉田七萬餘頃。

商州

商顏渠 在州東,引洛水至商山下。

普濟渠 在州北,引黃沙溪及少谷、西平二泉入城,以資日汲。

丹水 ,在州東二十里。見灌張村、龍車寨田數百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