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九十七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七

  西安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四百九十七卷

西安府部彙考七

西安府城池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長安、咸寧二縣附郭。

西安府城池 即隋唐時京城。隋文帝厭長安制度狹小,納蘇威之諫,召高熲等創建新都,其地在漢長安故縣城之東南隅,即周之京兆郡也。直終南山、子午谷,北枕龍首山,以據渭水,東臨滻灞。至唐天祐元年,昭宗幸洛陽,匡國節度使韓建改築,約其制,謂之「新城。」 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初,都督濮英復加增修。城周四十里,高三丈,壕池深二丈,闊八尺,門四,東曰長樂門,南曰永寧門,西曰安定門,北曰安遠門。至嘉靖五年,巡撫王藎重修城樓,隆慶二年巡撫張祉復甃以甎。按《咸寧縣志》:「崇禎末,巡撫孫傳庭築四郭城。」

皇清順治六年,建築「滿城」,割會城東北隅屬邑治故。

秦府在中,西界鐘樓,為門五,東仍長樂,西南因鐘樓東洞,餘皆創設。先是東城樓、南月城樓被焚。十三年巡撫陳極新補葺如制。後以康熙元年霪雨數月,雉堞陁陊,磚砌傾塌。總督白如梅、都御史賈漢,復檄知縣黃家鼎重加修補。咸寧分修,約七百五十丈,而城垣完固如初,巍然千里金湯焉。

外州縣

咸陽縣城池 舊在杜郵館西。明洪武四年,縣丞孔文郁始遷今治。時城池尚無,景泰三年,知縣王瑾創建之,城周四里一百五十二步,是為舊城。嘉靖二十六年,巡撫謝蘭以邑城南臨渭水,其險足恃,令拓東、西、北三隅四里有奇,并舊南城,俱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按《縣志》,「城門五座,東曰朝陽,西曰望賢,南曰『渭陽』」 ,北曰《五陵》。學道門曰「文明。」

興平縣城池 ,隋大業九年建,周七里三分,高三丈,池深一丈。明成化十三年知縣王琮、嘉靖三十一年知縣劉賢,相繼修葺。三十五年知縣朱文建四門樓,有碑。按《縣志》,嘉靖三十八年知縣章評重修,扁其東曰喜雨,南曰喜晴,西曰喜豐,北曰喜雪。

皇清知縣徐開熙重修。

臨潼縣城池 ,唐天寶時建。明洪武初增築,周四里,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五尺。先是北門在北城中,與南門對峙。萬曆十一年改建于西北隅城隍廟後。按《縣志》:「縣在驪山之陰,數百武,城周五里,為門者四,東曰集鳳,西曰永豐,南曰華清,北曰臨渭。」 其北門

皇清順治十年塞。

高陵縣城池 ,隋大業七年建。明景泰元年,知縣張錦增築,周四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池深二丈五尺。按《縣志》:「城廣二百七十步,袤一里二百步。四門:東曰距河,南曰迎翠,西曰接蜀,北曰通遠。」 接蜀距河,知縣楊清甎甃之,重鞏其敵臺及更房十六,則天順中僉事張紳所築也。城東南隅為舊蓮池,甚洿下,雨水咸注,或浸崩城垣民舍,知縣鄧興仁開一水門,用鐵窗甎石圈甃之。

鄠縣城池 ,舊在縣南二里。隋大業十年,始徙今治。金大定二十三年,知縣劉某重「修,周六里七十四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康如璉重修。

藍田縣城池 ,本名嶢柳城,亦名青泥城。晉桓溫伐苻健,遣京兆太守薛珍擊青泥,破之,即此。明嘉靖二年,知縣王科更築,周五里,高二丈五尺,池深闊各一丈。闢四門,各扁其額:東曰「繡嶺回春」 ,南曰「灞水環清」 ,西曰「白鹿呈祥」 ,北曰「玉山映翠。」 嘉靖二十年,知縣呂好古于西南開水門。按《縣志》,楊紹先更易女牆以磚。自女牆至地計一丈八尺,東西相距五百餘武,南北倍之。涇陽縣城池 土城,秦苻堅建。元至正二十七年,右丞魏文佐增繕。明景泰元年,知縣曾玉重修,建東西二門,東曰「宣文」 ,西曰「寧武。」 成化中,巡撫都御史余子俊建南、北門,南曰「臨川」 ,北曰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