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宸周五里二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七尺。東西一里二百四十步,南北一里四十步。嘉靖二十六年,增置東西郭。按《縣志》,「崇禎四年城圮,知縣梁士淳重修。八年,知縣王珵增修北門甕城。」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王際有「捐資重修南門城樓」及

窩鋪

三原縣城池 ,本舊龍橋鎮。元至元二十四年,徙縣治于此。周九里一百八十步,高一丈三尺。東、西、南三面,池深一丈,闊五丈,北臨清河,深六丈餘。東北隅有月城。明嘉靖三十六年,巡撫謝蘭城北郭。按《縣志》,「崇禎七年,知縣張縉彥見北面瀕河,雨頹岸圮,特添築磚垛,長四百五十四丈四尺。諫議劉某議修周圍馬牆」 一匝,高八尺。西關城周圍一里六分,城高池深,與縣城相為表裏。北關城周圍四里四分三釐,城高三丈,女牆五尺,壕深三丈。溫恭毅倡義添築東關城周圍三里三分四釐,城高三丈,女牆六尺,壕深二丈五尺。知縣張縉彥見流寇屢躙近地,督同義民劉君高等勸輸創築,申允「占過糧石,洒入各里。」 東關保聚者千餘家。

盩厔縣城池 ,漢始建,周五里一百二十五步,高二丈二尺,池深一丈二尺。明嘉靖間,李春芳、黎元增建門樓,又引廣濟渠水由隍西南,東西夾流。按《縣志》,「城以沮洳,故時築時圮。」

皇清康熙壬寅秋,霪雨接旬,四面傾毀幾盡。知縣臨

安駱鍾麟修之,事同創始。雉堞女牆,屹然完固。顏其門東曰「迓晞」 ,南曰「迎薰」 ,西曰「萃金」 ,北曰「拱極。」

渭南縣城池 ,隋大業九年建。元至正二十一年,元帥闊廓將商暠東拓二百三十五步。明洪武初,縣丞吳雲加拓。嘉靖乙卯,地震,城圮。明年,李希洛重築于東南北三隅,又加拓焉。周七里三百二十四步,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按《縣志》:「城有門四,東曰拱華,西曰望秦,南曰通原,北曰臨渭,皆舊名也。」 拱華、望秦二樓,自築城時即有,唯臨渭樓乃嘉靖中梁尹沂創建者,獨通原無樓耳。隆慶初,崔尹廷試,闢通原門,增飛樓,居民便之。萬曆初,褚尹順起門闍,與城顛齊,而顛及睥睨水道俱甃以瓴甓,又易名曰:「引華,襟湭帶渭、抱豐云。」 抱豐樓毀于二十年前,今徐尹吉至,修緝城垣,創起層樓,以張風氣。

富平縣城池 ,本名「窯橋頭」 ,元張良弼徙縣治于此。明景泰初,知縣高應舉始築城。嘉靖乙卯,地震城圮。知縣趙桐、崔舉、史粲相繼修復。周三里,高三丈,池深一丈。

皇清康熙元年,霪雨傾圮,知縣鄭崑璧復築之。

醴泉縣城池 ,即古仲橋城。元末,行樞密院副王也速迭而增築土城,周三里三分,高二丈五尺,東西二百二十五步,南北二百五步。闢四門,東朝陽,西浴光,南景化,北拱宸池,深一丈三尺。明成化四年,增築東、「西、南外城六里有奇,高二丈八尺,亦闢四門,東挹涇,西接武,南向平,北望乾。池深二丈,闊倍之。」

商州城池 《史記》「秦孝公十一年,城商塞。」 疑即此。元安西路判官寡骨里拓修,周五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形如鶴翔,面對龜山,謂之龜山鶴城。明成化十八年吏目劉璽、嘉靖二年參議蘇通,相繼甃以甎。按《州志》,隆慶丁卯知州陳潞重修,增高五尺。萬曆丙子知州李石嶺修,添南北敵臺垛樓四座。庚子知州李日煦修,丙辰,知州王邦俊再修。四面城樓、井水洞,吏目錢人寧督工。舊門樓四座,東曰「覲陽」 ,西曰「靖羌」 ,南曰「鎮遠」 ,北近山間。西南水門舊曰「靖順」 ,明末見在。甎城一座,周圍五里三分,高二丈二尺,女牆五尺,共二丈七尺,底闊二丈,頂一丈二尺。垛口一千六百六十口,墩臺一十七座。角樓四座,上蓋腰鋪共二十一間,城壕東西北三面俱深二丈。南近州河無壕。

皇清順治二年春,城睥睨及敵臺毀壞。是年秋,撫治

袁生芝設法修補,至今賴焉。

鎮安縣城池 ,「明景泰三年建。正德七年,知縣俞鼎甃以甎,周四里三分,高二丈,池深八尺。嘉靖四年,知縣楊永春於東北隅增修月城,圍一里七分,高加舊城二尺。俱甃以甎。」 雒南縣城池 ,「金興定二年,懷遠大將軍、行商州雒南縣事黏割干仁建土城。明成化十七年,知縣王琪拓修,周三里三分,高一丈七尺,池深一」 丈。城北近山,南鄰水壖,惟濬水渠一道,深五尺,廣亦如之。按《縣志》,嘉靖十三年,撫治蕭令,同邑令楊士元甃以石。嘉靖中,因山西石州之警,邑令徐旭特於城之四維,增修護城、敵臺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