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於門之左右,增修護門敵臺各二。臺之上各為飛樓二重,縣前之鼓樓與之相望,以備守禦。萬曆二十一年大水,外城敗者三之一,內城盡矣。令洪其道,易石之尖薄者為方直,而灌以灰;內易土之砂礫者以堅實,而柵以木。又創重隄於南門外,障河流而東之,城賴以固。城之門凡三:東曰長春,西曰永靖,南曰「朝陽。」 又於南門之西,闢禹門,通水曰「恆慶」 ,儼然埒三門而四矣。萬曆四十七年,久雨,城圮令賀貢以舊石損折不足用,作甎益之。命邑丞楊宗守監修,歷春夏始竣。年來數傾。今邑令暢體元於己亥春,督令瀝灰堅甃,而完堵屹然矣。

皇清康熙元年,霪雨,自春仲歷秋深,南門暨禹門頹。

傾殆盡,暢令捐貲易木植甎瓦,計日覓工葺建之,而兩門復奕奕巍峙焉。

山陽縣城池 ,即古豐陽城。明洪武初為巡檢司,至成化十二年始建。知縣楊隆拓修。正德中,知縣陳鶚甃以甎。隆慶中,知縣黎黔重修。周二里二分,高三丈,池如之。

「商南縣城池 明成化十三年知縣鄭瑛建,周一里二分。嘉靖二年,知縣郝宗儒西拓幾二里,高二丈,池深六尺。三十九年,知縣王舜民改建四門。萬曆七年,知縣方本清甃甎石。同州城池 即古大荔地,始建,制類龜形。相傳至唐易為方城,周九里三分,高三丈,池深九尺。明弘武十五年,知州張鼎建樓於上。」 按《州志》,「嘉靖乙卯年,地大震,城復于隍。築者苦費,欲急就,乃去其坎方之贏出者半。周九里有奇,高三丈,基闊同隍,深丈有跬,闊倍之。為門四:東南曰大安,西南曰普濟,東北曰長寧,西曰永安,各有樓,久壞。萬曆初,知州韓塏修大安門,重闉,起危樓其上,稱巨觀。又以甎砌各城水道,嗣皆因循。後又撤西、北二門」 樓,而覆以屋。舊有南門,以兵饉塞。嘉靖五年從僉事周鎬議,闢之,居民稱便。復以歲凶塞城,上無敵臺及巡徼之廬。

朝邑縣城池 明景泰二年知縣申閏建。成化三年知縣郭良,十七年知縣李英,嘉靖二十一年知縣劉尚義繼成之。乙卯地震,圮重築,周四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按《縣志》,「東一門,西二門,南一門,南曰望嶽,東曰臨河,西曰鎮羌。」 郃陽縣城池 ,「西魏大統三年同州刺史王熊建,後圮。明正統十四年知縣董鎰重修,隆」 慶二年李希松甃甎。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侯萬里重修,周八里零二百二。

十步,東西二里二百八十步,南北二里一百九十步。高三丈,池深二丈。按《縣志》,正德六年知縣張綸修之,始立門浚湟。崇禎八年知縣范志懋增築城闉。

澄城縣城池 ,後魏時建。明正統、景泰、弘治間俱重修。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徐效賢復加築鑿。二十七年,重修四門,洞,甃以甎,門襲以鐵。二十八年建四郭,門周三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三尺。崇禎癸酉,知縣王選于城頭增土三尺,兼井垛口。癸未、乙酉間圮至。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姚欽明重修「開水門。」

白水縣城池 舊城延袤四里,相傳唐尉遲恭監築。明洪武三年,知縣張三同重修,建三門,周四里,高二丈,池深一丈。嘉靖三十二年,知縣溫伯仁接舊城東北連築新城,增廣五里,環關外城之高厚,準諸舊城,並建二門。

韓城縣城池 ,隋開皇建。金大定四年,改置楨州。元復置。周四里百步餘,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明嘉靖二十一年,知縣金文築四門月城。按《縣志》:「城延一里二百四十三步,袤一里三百零二步,環六里六十五步,高三丈,址廣三丈三尺,面廣一丈六尺,雉堞一千三百有八,警鋪三十有二。城門四,四門洞臺,咸瓴甋甃」 之。臺上為樓,樓各懸書門名:東曰「迎旴」 ,南曰「澽浡」 ,西曰「梁奕」 ,北曰「拱宸。」 隍環城,深幾二仞。隍外為郭。南郭臺門,知縣王應選創之。西郭則縣丞劉泮建,東郭則邑民成之,北郭居民徙于三關。里閈蕃衍,道路多岐,關門以此尚有待云。

華州城池 ,唐永泰元年節度使周智光建。元至正中,拓古城西「北隅修築,周七里一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

華陰縣城池 ,「元至元十八年達魯花赤脫力白修築,周二里九分,高二丈五尺,池深八尺。」 蒲城縣「城池 ,西魏時建。明景泰元年知縣高隆增修,周八里一百八十步,高二丈九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三丈。」

皇清順治庚寅年間,霪雨城圮,知縣張舜舉修之。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