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縣志》:「明正德間,尹張鐶備置腰鋪壕塹,環植以樹,然城址故狹,善圮。嘉靖初,尹楊仲瓊內周培築,闊凡一丈八尺,加女牆以甎。城四門。舊南門與縣衙對。隆慶間,尹呂宗儒改東數十步,與文廟對。萬曆丁丑,尹田蕙四門建樓各一。崇禎丙子,尹田臣計浚壕深三丈,廣倍之,中界以環牆,雖猱猿不能飛而渡也。」

耀州城池 本名華原縣。元末兵燹,城盡圮。明景泰初,更築,四門皆覆屋。嘉靖二十五年,知州周廷傑作東城石隄。三十三年,知州江從春增修,高厚倍三之一,創東西北三門,各建樓其上。周六里七十步,高三丈,闊二丈五尺,上闊一丈三尺,池深八尺。按《縣志》,「東曰豐門,南曰雍門,西曰遠門,北曰壽門。」

同官縣城池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建。明景泰初,知縣樊榮築城。弘治初,以漆水崩,知縣王恭易以石基。嘉靖三十二年,知縣亢鴻慶增修,周四里,高三丈,壕池深一丈,併築濟陽、永寧二寨。」 按《縣志》,萬曆元年春,知縣吳洗修麗譙雉堞,易甎,因名。其門北曰迎恩,東曰望函,南曰文明,西曰控羌,又東鑿二水門。十八年夏,水崩迎恩門。秋,知縣屠以欽改置正北曰「鎮遠門。」 二十一年,以北門直突,知縣馬鐸築北甕城,開宣威門。四十一年,知縣梁善士復開東啟元門,建覆屋三楹。

乾州城池 ,即唐奉天羅城,五代漢乾祐中重修。明萬曆壬辰,知州賈一敬修外垣。崇禎壬申,雨圮,知州楊殿元補築,周九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一丈。

武功縣城池 ,秦孝公建。元末,「張良弼、李思齊增築,又循雍原列十二城以守。明洪武九年,都督耿忠奉詔戍此,復增築之。周三里二百二十步,高二丈,池深八尺。」

永壽縣城池 本舊麻亭鎮。元至正四年,徙縣治於此。明天順二年,知縣郭質、嘉靖四十五年,知縣崔柄重修,周五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按《縣志》,「新城倚舊堡東北建築,共二百一十二丈二尺,高二丈八尺,又三面小牆,並北城樓一座。」

邠州城池 ,唐建。元末,李思齊令部將何近仁重修。明嘉靖二十三年,知州孫禮建東、西、北三門。二十五年,知州姚本建。南門周五里,高三丈,壕池深二丈。按《州志》:「城圍九里三分,子牆二重,垛口二千三百六十,敵臺四百三十二,戍樓六十二座。城門四,皆覆屋重簷。東曰太平遺澤,西曰公劉啟化,北曰姜嫄祖武,南曰『后稷開基』。」 三水縣城池 西,漢末盧芳據此。元至正十八年,併入淳化縣。明成化十四年,復置,知縣楊預創築,周五里五分,高三丈,池深一丈。

淳化縣城池 宋淳化四年建。明嘉靖九年,知縣馬崇增築。四十三年,知縣張介飾女牆門樓。崇禎中,知縣趙之琴增修,知縣孟學孔「於西南角築敵臺。城圍東西一百七十步,南北一里二百六十步,周四里一百七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五尺,建東南北三門。」

長武縣城池 ,本唐宜祿縣。宋、元因之,併入邠州,為宜祿鎮。明萬曆十一年復建,周五里,高三丈。

潼關衛城池 始建未詳。明洪武五年,千戶劉通修築舊城。九年,指揮僉事馬騤增修城陴依山勢曲折,周一十一里七十二步,高一丈八尺,壕池深一丈五尺,門六:東金陟,西懷遠,南上、南下南、北大北、小北、南北二水關、三水門。按《衛志》:「南水關,洪武三十三年成山侯建。北水關,宣德間守備魏贇建,正德七年兵道張」 禴重修。嘉靖十八年,兵道何鰲重修,再建重門二。兵道張禴建樓於上。隆慶四年,兵道范懋和增築,修更鋪七十二所,城堞砌以甎。萬曆二十九年,兵道張維新重修,顏東甕城曰「占紫處。」 東門樓曰「迎恩」 ,東郭門樓曰「天險」 ,西甕城樓曰「大觀亭」 ,西門樓曰「懷遠」 ,仍其舊。西郭門曰「地維」 ,上南門曰「凌雲」 ,下南門曰「迎薰」 ,大北門曰「吸洪」 ,小北門曰「俯晉。」 北水關樓曰「鎮河。」 天啟四年,河水衝毀北水關。七年,兵道黃和修築。

皇清康熙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潼河大水」,復衝北

《水關入河》,二十四年三月,北水關并城樓、東西城門樓,俱潼商道高撫民、唐副府周仝捐貲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