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百九十八卷目錄

 西安府部彙考八

  西安府關梁考

  西安府封建考

職方典第四百九十八卷

西安府部彙考八

西安府關梁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府。長安、咸寧二縣附郭。

子午關 在府城南一百里終南子午谷中。漢平帝元始五年,王莽通子午道,因以置關。灞橋 在府城東二十五里。隋開皇二年造,唐景隆二年仍舊。所謂南北兩橋。元至元三年修以石。漢時送行者多至此。折柳贈別,取江淹《別賦》句,又呼為銷魂橋。

中渭橋 在府城西北二十五里。秦始皇跨渭作宮,渭水中貫,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東渭橋 在府城東北四十里。漢高帝建。金鎖橋  、廣濟橋 。以上二橋在府城東二十里,明萬曆年造。

申店橋 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明萬曆年造。灞橋渡 在府城東南二十五里,入藍田路。渭橋渡 在府城東北四十里,入高陵路。光大門渡 在府城東二十里,入高陵耀州路,咸陽縣。

灃橋 在縣東南三里,一名「三里橋。」 明永樂十二年建。弘治五年,知縣趙璉重修。

七里橋 在縣東七里。明永樂十二年建。新店橋 ,在縣東一十五里。

西渭橋 在縣東南百步。漢名「便橋」 ,唐名咸陽橋。蓋其地夏秋時以舟渡,秋深則作橋,橋成則舟廢,冬春二時水漲則舟行而橋廢,故斯地以「渡」 名,復以「橋」 名。明嘉靖間,以舟為浮橋,則歲可長行。

王對村橋 在縣南十五里泥渠上。明萬曆三十二年,義民共建。

安劉渡 在縣東三十五里。因安、劉二氏近渡,故名。或曰:因誅呂安劉氏名。又名嘉麥渡,以地產嘉麥名。

安陽渡 在縣西七里

兩寺渡 在縣西十五里。

中橋渡 在縣東二十五里中渭橋所。今橋廢渡存。

西閭渡 在縣西南三十里。以其西有閭村,故名。今廢。

仇里渡 蘇不韋能報父仇,以「渡」 近其家,故名,今廢。

興平縣

胡家橋 在縣西南四十里。

板橋 在縣西二十五里。

望斗橋 在城東門,知縣章評修。

龍光渡 在縣西南三十里。

柳樹屯渡 在縣東南二十里。

臨潼縣

泠口橋 在縣東四十里,今廢。

東陽橋 在縣北五十里櫟陽鎮之東。

暗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漢高帝入關伏兵處。交口渡 ,在縣東北五十里。

李家渡 在縣北二十里。

北田渡 在縣西北十里。

景渡 在縣東北五十里。

高陵縣

東渭橋 在縣南十里。漢高祖造,以通櫟陽之道。唐李晟屯兵處。

高橋 在縣北三里,中南渠所經。

郭橋 在縣東十里。昌連渠經其下,自此入清河。

阿石橋 在迎翠門南一里,高望渠經其下。張橋 ,在阿石橋東八里,亦高望渠橋也。渭橋渡 在縣南十里。北通蒲城、富平諸縣,故二縣皆有一舟協濟。

新開渡 在渭橋西二里。

黃家渡 在縣西南二十里,當楊官寨前。孫張渡 在縣西南三十里,當良村前。

鄠縣

太史橋 在縣西關外,王渼陂修。

澇店橋 在縣西北十五里。高逾太史橋,廣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