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渭南縣

關門橋 在東郭門外。以驟雨暴水衝決大路,而架後填修大路,泄水于北灘橋,廢。

明光橋  、西陽橋  、東陽橋。

赤水橋 以上四橋俱在關門橋迤東。

湭水橋 在襟湭門外。明萬曆中,王尹九敘請于巡按余懋衡,創以石梁。後楊尹增修,長十丈餘,益稱永賴。

杜化橋 ,在湭水橋西。「三岔橋 」 ,在杜化橋西南。

東冷河橋 在縣西,以引冷水灌田,故名。後水泄流于渭,其河遂涸,橋廢。

板橋  、秦橋  、杜橋 俱在渭河迤北。父老相傳,「皆以木石構架。」 其後河泄而西流,橋皆廢為村名。

上漲渡 在縣城北

下漲渡 在縣東南倉堡嘴。

蔡渡 在下漲東北。蔡渡小,唯民船上漲。下漲則設有官船各二隻,棹卒各十二名,每二年一易置云。

大李渡 在蔡渡東,入華州境。

富平縣

李公橋 在縣北門外。用石砌築,水流橋上。明邑人鴻臚卿李道源建,故名。

醴泉縣

古仲橋 在縣北城外。明嘉靖元年,知縣焦端始建。大水衝塌。十三年,知縣劉佐重建。

望乾橋 在縣西北城外。

涇泔渡 在縣東五十里。

劉醫家渡口 在縣北六十里。

名光渡 在縣東五十里。

地頭渡 在縣東北五十里。

商州

武關 ,在州東一百八十里。應劭注:「秦之南關也,通南陽郡。」

牧護關 在州西。按:「兩關之設,適當要隘。巡徼之卒,譏察往來,盜賊逋逃,則擒而獻之。負鹽小販,驗引疏通,無引者以私鹽論。」 至于茶馬之私者,有則必盤,獲則必解。明末之變,人煙斷絕,關門不守。

皇清鼎興,弓兵未復;《商洛道暨商州》嚴飭捕衙督捕。

役日于西關內盤詰過往。

板橋 在州北四十里。唐詩:「人跡板橋霜」 ,即此。西門石橋 ,在西門外。撫治倪某建,後圮易以木,今仍之。四路諸水,俱冬月架木為橋,春止香椿樹石橋 ,知州王邦俊修。

白楊店石橋  、草廟、溝橋 有碑。

《洛原石橋 》,知州王廷伊修。

「白楊店渡  。」 《洛原渡  》。《高橋渡》。

《地花渡 》:以上四渡船,官給工食;今無。

鎮安縣:無考。

雒南縣

盧靈關 ,在縣東北,可通盧氏靈寶也。

東門橋  。西門橋  。《祖餞橋》。

藥子嶺橋

山陽縣:無考。

商南縣:無考。

同州。《關梁》:無考。

下廟渡 在州西,通涇、渭,設二艘水夫六。《城南》渡 :在州南,通二華。

船舍渡 在州西北,通蒲城二渡各一艘,水夫三。惟下廟渡衝,然岸高峻,僅通肩輿輓車。一切大車乘輿,率由城南渡,往來人眾,故舟易壞,夫亦最苦。其他渡以小艇私濟者,有戶、軍、坊頭、東灣、明沙諸處,各附近之居民,至秋夏之時,各予其直。

朝邑縣

大慶關 ,在縣東三十五里。戰國時,為臨晉關。唐為蒲津關。宋改大慶關。

罌浮渡 在縣東北六十里。漢韓信以木罌從夏陽渡軍,即此。

《渭南渡  》《滔河渡 》,各有五艘,棹卒二十人。《郃陽縣》。《關梁》:無考。

夏陽渡 在縣東南四十里。韓信擊田豹木罌渡軍處,秦晉要津也。按:與朝邑縣「罌浮渡」 相連。茶峪渡 在縣東四十里,抵榮河。

廉莊渡 在縣東南五十里,抵蒲州。

澄城縣

崆峒橋 在縣西十里

天險橋 在縣西北八十里,俗名「空子橋。」 明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