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倉 在預備倉前之左。俱知縣劉應聘建。養濟院 在縣西北,一在倉前。
高陵縣治 在城內正中,南面。宋曰「不欺堂。」 徽宗政和六年,知縣李文開建,主簿焦稹撰《記》。正廳五檼。幕廳在東儀門北,有戒石亭。元延祐元年知縣廬佐所立。鑾輿庫在吏房北,亦西面。廳西有屋,南面為獄神祠,以獄在工房東南也。庫在正廳東、西室。知縣宅在退思廳後。
縣丞衙
典史衙 俱在「退思廳」 後。皆明景泰三年知縣楊清重建。
稅課局 在西街興國寺之東南面。元宋以前,雖毗沙、渭橋二鎮皆設稅官,自縣析減後,俱罷之。明景泰間,又以縣小復革縣局,官稅則仍如舊。
鴻臚館 在迎翠門南十有八里。未詳建置之由,或曰元置,今廢。
陰陽學 在縣治東
醫學 「明正統五年建在縣西北隅,後廢。弘治初,知縣劉安建於新街東南,面二檼,尋又圮廢。知縣楊剛令醫官郝九皋督工建造於按察司東偏。」
僧會司 明宣德元年建,在西街西偏,興國寺中,南面。正統元年,僧人謙守一重建。
道會司 明正統十年建,在又元觀。觀在城隍廟巷中,南面。景泰元年道人鍾子鳴重建。其街南故有里長房。
預備倉 在縣治東
布政司行署 在新街之西,南面。明正統元年建。天順八年,知縣馬政重建。然正堂卑淺,東無廂房。大門土築二墩,空其中以為門,後堂亦隘。嘉靖四年,知縣鄧興仁悉撤之,建正堂、後堂皆五檼,廂房皆三檼。平其墩為大門、三檼、二門、角門,皆新建之。大門外東拓地殆三丈,為官廳,亦三檼。成化中,參政西蜀鄧山至此,嘗有題。按察司行署 在預備倉東南,所謂「蓮池」 者在其前東偏也。明正統元年建,天順八年知縣馬政重建。成化十年知縣張傑重修。嘉靖四年知縣鄧興仁重建。前、中後皆五檼,門廳亦如布政司前提學馬中錫嘗有題。
府廳署 ,在中街南偏東面。不詳建置年月,甚褊淺。自門至後垣不及十餘丈。明嘉靖四年,知縣鄧興仁改建增飾,視舊煥然新矣。
養濟院 在西街。明弘治初,知縣劉安建。正德十四年知縣翟清改建於又元觀後塔寺巷東面。
鄠縣治 在城內東隅。大門為四明樓。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康如璉改造。門內東為寅賓館,張宗孟重修。館北為土地祠,三楹,儀門三楹,中戒石坊。正堂五楹。東西為庫房,北為倉堂,東西為六房,南為獄堂,北為思補堂,西北為縣宅。典史署 在正堂西南。
察院 在西門內。崇禎十年,知縣張宗孟重修。按察司行署 在縣治東。明洪武九年,知縣許訢建,後改為「明道先生祠。」 張宗孟重修。
布政司行署 ,在縣治西。明正統五年,知縣徐純建,今廢。
府署 在縣治前西,北向。知縣張宗孟修,今廢。陰陽學 在縣治北。明洪武十六年,訓術陳謙建。今不知其處。
醫學 在縣西街,南向。明洪武十六年,訓科唐允中建,今失其處。
僧會司 在縣東南四十里棲禪寺。明洪武十六年,僧會明建。
道會司 在縣東《秦渡志》:「道觀,明洪武十六年,道會趙祐建。」
社倉 麥穀約六千六百有奇。明萬曆元年創置,後廢社倉老人乾沒無考,賠累逋逃,知縣白陸續復數。今廢。
養濟院 舊在東郭門外,今移置東門迤南城下,東向。正缺二十八名。
藍田縣治 在城正中。明洪武四年建。嘉靖二年,王科重建堂廨。二十二年,趙師道於儀門外建糧馬房二十間。二十七年,呂好古悉鼎新之。萬曆十五年,楊培毀糧房為「預備倉。三十一年,王邦才移旌善亭於大門內。」 三十三年,董思聰復建糧房。四十四年,沈國華重修焉。幕廳在堂東。縣宅在堂後,庫藏在堂兩掖。寅賓館,在二門外。公廨,在六房後。《犴狴》,在二門內,今改二門外。主簿衙 ,在堂西。
典史衙 在堂東南,今俱傾圮無存,而典史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