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為邑屏翰

紅土坡 ,在重山東,左右列嶧,堯遠視之,若筆架。下為谿頭。谿東一山即嶧,因《舊志》遺,遂失其名。詰之里人,謂「相傳稱嶧云,甚秀麗。」

仙蛻崖 在縣北。宋大中祥符間,大旱,尹馮舜臣禱雨應。重修廟貌,展石崖鑿丈餘,見仙人骨枕肱臥,故名。

白馬谷 ,在縣西北四十里。昔傳,「朝暮有白馬影見谷中。」

蟠龍原 在縣西南三十里。唐明皇遊此,見雲霧中有黃龍狀,乃於下得石,狀似蟠龍,故名。洛水 ,在縣東南。按《縣志》:「出洛源廢縣,經延安、鄜州洛川,合諸水,至中部南門外,合沮水,經宜君、白水、澄城入蒲境,合南河,水始大,折而西南流八十里,過同州、朝邑,從渭入河。」 明成化後,徑入河。

南河水 在縣境,即同官烏泥川,合諸水東流入洛。按《縣志》:「出車挽溝,合漢井泉入蒲境,歷下馬、宜陽、通泰、加祿諸里,東流納白石水、龍門溝、虎頭溝諸水,自五龍山陰入洛。」

溫湯 ,在縣南六十里。

東鹵池 在縣南二十里,即安豐灘。唐大德十二年,東池生瑞鹽,後敕禁不復生,然亦出鹼。迤西為陳莊灘,出硝。近以蓬蒿燒灰煮成鹽,或扭其汁可為鹽。土人以利薄而不為。

西鹵池 在縣西南四十里,即明斗村。與高春渚池遇旱亦不涸,鄉人取水熬鹽,供一方用。近因人工貴,多廢。《漢書》:「宣帝微時,嘗困於蓮勺鹵中」 ,即此。

晉王灘 在縣東南三十里洛北崖附近。地出鹼,較諸灘味厚且饒,貧家釆熬之,注水結塊,名「鹼墮。」 涇原諸邑多用之,惟晉王鎮一區有焉,遇澇則減。

白鹵泄渠 在縣南四十里,與甘池八公灘通。西連高春渚,產硝。東南數里為洛北、洛南二鎮,有溝澗兩崖,土可煎鹽,鹵水泛溢泄於此。《耀州》

東乳山  、西乳山 在五臺山石洞南三里,兩山蜿蜒類乳形合抱,州城漆沮水環合山下,從山隙中出,故名。

安君山 在磬玉山東

將軍山 在安君山東,王翦祠在焉。

石嘴山 :在大三石山東南。

寶鑑山 在將軍山東。年豐則山有光如鑑,州得名以此。

牛耳山 在州西北十八里。以兩山東西分類牛耳。

高山 在牛耳山北五十里,人稱曰「高山神。」 玉女山 在天活堡北十五里,有玉女堡。磬玉山 在州東五里,出青石,唐天寶中取為磬,遂廢。泗濱磬東有巨穴出風,為風孔山。三石山 在州北六十八里。山脊有三石峰。小三石山 在橫嶺東,三峰屹立如塔形。五臺山 在州東三里,五山對峙,頂平如臺。東曰瑞應,南曰起雲,西曰昇仙,北曰顯化,中曰齊天。山盡柏數十里即見焉。有唐孫真人隱居石洞。按《州志》:在終南者曰南五臺,此號北五臺。笠子山 在唐家堡東五里。

「石皋山  」 、「樹子山  」 、耙樓山 ,俱在笠子山東南,南接同官武王山。

大唐山 在州西北七十里。

金圭山 :在《唐山》東北。

鳳翼山 :在金圭山東南。

車蓋山 在金圭山東南,西入淳化境。

碁盤嶺 在金圭山北,有《寒山仙蹟》。

箭榦山 在碁盤嶺東北。山尖聳如箭,故名。照金山 ,在太子堡東。傳言山有光,雨後照人衣如金色。

錐子山 在箭榦山東北,其尖聳如箭榦山。石門山 在分水嶺西北。山雄勝,最為西北要害。今屬三水。明置巡檢司,築石城關門。

長條嶺 在私鹽堡北,延亙三十餘里。率仄徑,僅容人行。

橫嶺 在長條嶺北,即金楊達夫遇害地也。有「達夫廟。」

摩天嶺 ,在小三石山東,其高計二十里。鴻鴇嶺 ,在摩天嶺東。

分水嶺 在七里川西北。

神水嶺 在石嘴山東

太子石 在鴻鴇嶺東,有石洞懸崖中,東入宜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