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1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陳倉道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由百丈坡入山。諸葛亮出散關,圍陳倉,曹操自陳倉入散關,皆此道。

嘉魚洞 ,即丙穴,在縣西北八十里。穴口廣五六尺,秋冬水涸則魚藏,春夏水漲則魚出,其口向丙,故曰丙穴。左思《蜀都賦》云:「嘉魚出於丙穴」 是也。

長舉廢縣 ,在縣西一百里。後魏置,元併入沔州。

廢西縣 ,在縣西四十里。本後魏嶓冢縣,隋改「西縣」 ,元併入略陽。

順政廢縣 ,在縣城之西一百一十里許。隋時置。

金牛廢縣 在舊大安軍東六十里。今縣西一百一十里。本漢葭萌縣。唐開元中,置金牛縣,後省入褒城。

東池 ,在縣東三十里,沔水所溢。唐賈島與范餘慶避暑東池,有詩。

三泉舊縣 在舊大安軍東一里,宋置。門外濱江,蒼石上窪然為泉者三,如車輪盤葢,品引鼎峙。唐蘇頲有詩。

沔州舊基 在縣東二十五里。宋高宗南渡,為利西路帥司治所。開禧中,以吳曦之變,改為沔州。

漢江驛舊基 在縣西二十五里。

石頂舊關 ,去城八十里,宋時置關於此。《略陽縣》

青泥古驛 在縣西北五十里青泥嶺,懸崖千仞,上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濘,故名。宋楊粹中《題青泥》詩:「山猶連蜀道,人已作秦音。」

羅漢洞 ,在嘉陵江上,靈巖寺南,深十餘丈,闊數尋,後有洞穴,深不可測,中央石柱承載,宛如雕劃。

冉閔故城 ,在縣北三里冉家山。山勢起伏,群峰環拱。《十六國春秋》云:「閔生此山下。」 始事趙為武興公,後廢趙主,僭帝位,改國號魏。晉穆帝使人圖其山水觀之,以筆破其山脊,令人照圖斷山,而閔遂為燕所滅。今冉姓後人,其身多修大者。

飛仙閣 在縣東南四十里。相傳徐佐卿化鶴之地,上有請幫助識別此字。道百餘間,為入蜀路。杜甫過此,詩云:「土門山行窄,微徑緣秋毫。棧雲闌干峻,梯石結構牢。」

墳墓附

本府。南鄭縣附郭。

宋李師顏墓 ,在府西二十里,有蘇軾撰誌。明左都督楊洪墓 ,在府西二里,有翰林周敘撰碑。

工部侍郎張羽墓 在府西北十五里。

褒城縣

戰國鬼谷子墓 在縣西北五十里黃草坪、黑水縣、雲霧山,皆有寓跡。未知其詳。

宋丁公墓 ,在縣南三十里雍齒壩孤山頂,上有石碣。

褒德將軍墓 在縣西南一里柏鄉街。相傳「張薿塚」 也。上有叢木,人不敢伐。

隱士韓子堅墓 在縣南六十里。有明進士郝冠《誌》。

城固縣

漢丞相蕭何墓 ,在縣西二十三里。

博望侯張騫墓 在縣西五里。明通判王嘉賓詩:「斗柄回旋歲歲春,支機遺石化為塵。君平亦有浮槎興,愁向銀河漫問津。」按:《通志》二十三里,《府志》在縣東二十三里。今從《縣志》。

太尉李固墓 在縣西三十里,有石碣,題曰《漢忠臣太尉李公神道》。唐韋皋作碑記。宋張俞詩:「雖同比干戮,更甚伍員悲。」

明都御史張鳳翮墓 在縣北。

副使羅國華墓 在縣西。

洋縣

漢龍亭侯蔡倫墓 在縣東二十五里龍亭鋪。漢元初二年,追封龍亭侯。其墓址一畝二分,有祭田,載碑記。年遠碑毀,土人侵佔,至有司春秋禋祀,亦名存而實廢久矣。知縣鄒溶整復之。唐玉真公主墓 在縣西四十里,前有玉真觀。張哲墓 在縣東北一百四十里。

宋知州張中庸墓 在縣東北二百里椒溪河。公牧洋,明敏廉惠,洋人德之,歿葬於此。《通志》載「張哲墓」 ,非。

開國侯楊從義墓 ,在縣西五十里。公治洋時,填壻水河為堰,開渠濬水,灌溉兩邑田畝,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