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云「山中昔產孔雀」 ,故臺以孔雀著。
黃花故縣 在縣東北十里。《寰宇記》:「初在鳳州北六十里。」 本漢故道縣。唐武德初,分置此縣。宋寶曆中,省入梁泉。
草涼樓 在縣東北六十里。唐明皇嘗駐蹕於此。
清災巖 在縣北一里豆積山,沖玅先生之別隱也。世傳張果梁泉里人,冬居鸑鷟,夏居豆積,即此。宋淳熙間,憲使李大正鐫「遯蹟山」 三字於石上。後袁桂有詩辨之云:「通元靈異不勝多,此處名山未是訛。豆積更名為遯蹟,西康麥積合如何?」
吸月亭 在縣舊郡圃,宋建。簷外植杏,因取蘇軾《與客飲杏花下》詩「勸君且吸盃中月」 為名。飛葢亭 在縣治。宋邵堯夫詩云:「楊柳垂青絲,風動入飛葢。」 嘯歌堂 在縣治,宋建。取黃庭堅「嘯歌山川重」 之句為名。
黃牛堡 在縣西北,當大散關之衝,吳玠將楊從義所築。
寧羌州
五丁驛故址 在州東北四十里,即金牛峽。秦惠王謀伐蜀,患山險隘,乃作五石牛,每旦置金於尾後,言「能糞金以遺蜀王。」 蜀王信之,乃令五丁力士開道引之,後為秦所滅。明景泰二年,薛瑄奉使過五丁峽,有詩,因作《序》以辨之。
石筍 在州西北百里。有石聳立如筍,高三丈。石鐘、石鼓 ,俱在五丁峽內,去州北五十里,兩崖東西峙立,人自中行。一石似鼓,懸於東崖畔。一石似鐘,懸於西崖畔。其石鼓,明隆慶中取下鑿為兩截,作二石鼓,置州儀門內。
石牛 在五丁峽內,有石牛十二頭。一云「五頭」 ,即秦惠王所造,以紿蜀者。今在蜀鄧艾廟內。復遷聖壽寺。
張魯城 ,亦名濜日城。沛國張陵孫曾學道於蜀鶴鳴山傳業衡,衡傳於魯。魯立行寬惠,百姓親附,供道之米限五斗,故世號「五斗米。」 初平中,劉焉以魯為督義司馬,往漢中,斷絕谷道,因即崤嶺築城,周迴五里,東臨濬谷,杳然百尋。西北二面,連峰接崖,莫究其極。從南為盤道,登陟二里有餘。
白馬城 ,古白馬氐羌之境,名羊鹿坪。西晉末,為楊茂搜所據,劉宋取之,因有其地,僑立華陽郡,其城曰「白馬城。」 隋大業初,廢為鎮。明成化二十二年,始置州。
神馬淵 ,在嶓冢山下。相傳龍馬產於此地。昔人嘗掘得馬頭骨,長三尺。
岫山洞 ,在州東南十五里。洞中可容百餘人,水滴石乳成龜馬狀,雲「嘗封其洞口。」
蓮花池 ,在城西門外,南山如屏,落下金木小山,聯續錯綜,翠麗如畫。下遶清溪,灘聲清響,若雜管絃。西、北、東三面,尖岫排闥相朝,路屬秦蜀要衝。
《遇猿道 》在嶓冢山。宋王仁𥙿嘗養一猿,名曰「野賓」 ,一日作詩放之。後𥙿官蜀至此山,有群猿連臂,下飲清泉。一巨猿出群而前,從者指曰:「野賓。」 呼之而應。隨行數十里,哀吟而去。𥙿又作詩嘆之。
老兵洞 在州西北一百里。洞深廣闊,可容千人。俗傳古人避兵於此,故名。
沔縣
沔陽故城 ,在舊西縣東南一十六里。漢蕭何所築。後漢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北定漢中,始立壇即漢王位於此。其城南臨漢水,北帶通逵,南面崩水三分之一。
西樂城 在舊西縣西南。《蜀志》:「先主二年,丞相亮拔隴西千餘家,還漢中,築西樂城以處之。城在山上,周三十里,後梁州刺史楊亮保而居之。」 石馬城 ,在縣東二十里,諸葛亮屯兵之所。臥龍亭 ,在縣北一里。舊有蓮花池,池畔有臥龍亭,相傳為武侯讀書舊址。
武興郡 ,在縣東北十五里。《元和志》云:「蜀先主以處當衝要,置武興督以守之。城甚牢固,周迴五百步許,唯開西北一門,外有倉壘,三面周匝。」 沮縣舊基 ,在縣東二十五里。漢分白馬氐置武都,以是地置沮縣。
韓溪 在縣東二十里。世傳蕭何追韓信至此,故名。按《方輿勝覽》考之唐碑,當以巴山為是。武侯壘 ,《水經注》云:「沔水東逕武侯壘,南枕沔水,水南有諸葛亮壘,背山向水,中有小城,葢武侯屯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