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二十四卷目錄

 鳳翔府部彙考二

  鳳翔府城池考

  鳳翔府關梁考

  鳳翔府封建考

  鳳翔府公署考

  鳳翔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鳳翔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五百二十四卷

鳳翔府部彙考二

鳳翔府城池考     府縣志合載

本府。鳳翔縣附郭。

鳳翔府城池 ,唐末李茂貞建。明景泰元年,知府扈進重修。正德十年知府王江、萬曆二年,知府鄒廷望俱增修。三十八年,平定李棨,改建南門。周一十二里二分,高三丈,厚稱之;池深二丈五尺,闊三丈。門四:東曰迎恩,南曰景明,西曰保和,北曰「寧遠。」

皇清順治十八年,巡茶御史許之漸鼎建門樓。按:鳳

翔《縣志》:「府城舊高二丈,明萬曆二年增修,高三丈,女牆悉易以甎。周十二里三分,垛計一千七百八十有二。門五,各有樓四隅。箭樓四十有八,東門樓曰朝陽,南門樓曰文明,西門樓曰金鞏,北樓曰拱辰。小南門在正南門之東,上有五奎樓,在文昌祠前。又其東有鐵塔一座,若文筆然。西北城上有鳳凰樓,四門外俱」 土橋。壕水起自西北之鳳凰泉,繞城四圍,合東門塔寺河流入渭

外州縣

岐山縣城池 ,「唐武德四年建。元至元二十五年重修。明景泰元年知縣王澤增修。嘉靖三十四年地震圮,知縣令狐一豸重修。萬曆二年知縣楊以漸,五年知縣李敦信、劉正言,十八年知縣于邦棟相繼增修,周五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二丈。東西二門。按《縣志》」 ,「東西門相距二里零一百五十步,門上各有」 樓。舊角樓凡八,號「八觀」 ,今廢。城形東北隅突出四十步,西南縮入數百步,上女牆高五尺,垛口一千三百有奇。明弘治四年,如縣榮節創開南北二門,尋以不利塞之。正德二年,知縣王之鄰增關外東西二門。嘉靖年間,知縣趙進增修郭外城,各周圍二里許。三十九年,知縣韓廷芳增築敵臺二十四座。萬曆三十七年,知縣韓僉可開南門,今閉。崇禎十一年,知縣張名籙重修。偏東門曰「鳴鳳」 ,西門曰「懷邠。」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趙修敵樓。十四年,知縣王轂築。

圍牆一丈八尺,厚五丈,廣三百二十餘丈。寶雞縣「城池 ,唐至德中建,明景泰初知縣劉通重修,周二里七分,高二丈,池深七尺。」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黃士冕重修。按《縣志》,前渭水

後陵原左金陵,右玉澗,窩鋪一十六間,開東、西、南三門。明萬曆三年,師嘉言創東西月城二重,俱高大其樓櫓。東門曰「拱極」 ,南曰「解阜」 ,西曰「來遠」 ,北樹樓而無門。

扶風縣城池 ,唐初改建。明景泰元年知縣周本、正德十三年知縣徐讓、嘉靖四年知縣孫昌相繼修。三十五年知縣孫科,因地震重修。三十九年知縣王世康再修,周四里,高二丈。東南臨漆湋,西北阻澗。崇禎十一年知縣宋之傑重建,高增六尺,廣增一丈四尺,雉堞俱甃以甎。按《縣志》:「舊土城凡七門,以便洩水。崇禎」 八年,陷于寇。知縣宋之傑恢復重建,創築五臺。「西南隅一座,高城二丈餘,南北四丈,東西三丈。」 因外有高阜俯城,寇憑以入,特加崇峻。東南隅一座,闊五丈五尺。北一座闊三丈八尺,西兩座俱闊三丈。各門建樓櫓。壕深二丈,闊四丈,內立女牆一道,城南植隄柳。

皇清順治三年正月,城復為賀寇所陷小東、西門樓。

櫓皆焚毀,隄柳剪伐無餘。十七年,知縣劉瀚芳重修。

郿縣城池 ,「元至大元年建。明景泰元年,典史高瑄重築。正德五年,知縣李鎰修。」

皇清知縣陳超祚重修。按《縣志》,「城踞郿塢舊基南」,元

武宗元年築,東西三百二十步,南北二百步,周僅里許。隆慶元年又築,基廣二丈,高四丈有奇,上闊九尺,可並肩輿。萬曆四年,復甎砌垛牆水道,門三,各豎譙樓,頗雄麗焉。隍周城外,淤塞漸平,舊惟東西二門,或曰「更有北門。」 王司空取道修墳,再闢南門,復塞北門云。

麟遊縣城池 ,隋義寧建。明景泰元年,知縣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