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佑四郎廟 在東郭內。
禹王廟 在府東十五里鋪。
二郎廟 在府城南
三官廟 在府西門外
章華廟 與「三義廟」 近。
三義廟 在府城西三里。
岐山縣
社稷壇 在縣城西北隅二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城南二里。
厲壇 在縣城北二里
城隍廟 在縣西北正街,唐武德四年建。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縣王轂重修。
太公廟 在周公廟左。順治十一年,總督孟喬芳捐俸修。
召公廟 在周公廟右。《一統志》謂:「二廟俱宋時建。明嘉靖十七年,知府王江重修,始與周公合祀,名三公廟。」
后稷祠 在姜嫄祠後,春秋祀以《少牢》。
文昌祠 在縣治東北正街。
真武廟 有二:一在東郭街北,一在周公廟東山上,內有白石《真武像》,刻畫極工,土人相傳自山中雨水湧出。順治十年,巡按高爾位捐俸創建。
關帝廟 有六:一在縣治大街,一在縣東郭門外,一在縣東北三十里益店鎮街北,一在縣西郭,一在廣惠橋北,一在興福里水北村。
府君廟 在縣治北大街。祀唐崔玨。
龍王廟 :在西郭街北。「舊《志》」 云:「久廢,改為養濟院。」
馬神廟 在岐周驛後
三義廟 有五:一在懷仁,一在通濟,二在益店,一在仁岐。
「三官閣 」 「在西新街」 ,北向。
東嶽廟 在東郭街南
「三聖祠 」 在東街,祀后稷、文昌、藥王。
火星廟 在縣城內新街。明嘉靖二十七年,知縣劉漢重修。
三官廟 在縣城內東新街。
太白廟 在縣東十三里。
倉頡廟 舊在縣城南河之南。明景泰間,知縣張緒宗重修,因河崩。嘉靖年改建河北,歲時奉祀。東二里有塚。
夏禹王廟 在縣東北
周太王廟 在縣東北五十里,岐陽舊地。金重慶元年,敷武校尉楊德滋重修。後廟「圮」 誤為「赧王。」 明正統年,行人郭仲南過岐,訪周遺址,得石碣,乃知為太王廟。知縣王澤重修。
王季文王廟 有二:「一在縣東北四十里岐陽鎮西,明正統十四年重修。一在太王廟側,明嘉靖三十九年,申准春秋致祭。萬曆八年,關西道張應福重修。」
姜嫄廟 在周公廟後
郊禖廟 在姜嫄廟東
泰伯廟 在縣西北十里寇村。
周公廟 有三:一在縣西郭街北,內有三公像。一在鳳凰山後三十里,有泉。一在縣西北十五里鳳凰山之麓,唐武德時建,宋元祐元年重修。府學教授王嚴撰賦并序。
諸葛武侯廟 在縣南五丈原上。元廉訪司副使郭思恭「記。」 明嘉靖年,知縣韓廷芳申准,春秋致祭,有守廟人役一名。
寶雞縣
社稷壇 「在西郊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城南。
厲壇 在縣治西北
八蜡廟 在縣西郊南,明萬曆十三年建。城隍廟 在縣西。
太白廟 在縣東十五里。明正統間,禱雨有應而修。
龍王廟 ,在南門外街盡處。
高祖廟 在縣西北陵原上。
水草廟 在西郊外一里半,今廢。
關帝廟 一在城內治東、一在治西硤石橋、一在紫草源何家村、一在益門鎮。
神農廟 :在東門外街北。
玉皇廟 在縣東南六十里。昔知縣劉綱夫婦登仙處。
東嶽廟 在縣東,明弘治年重修。
太公廟 在縣東南六十里磻溪側。
陳寶祠 ,在縣東二十里。秦文公獲若石於陳倉北阪城,祠之,聲若雄雉,祠以牢,名曰「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