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皆於此地故名

高泉宮 ,在美陽故城內,秦宣太后居之。美陽城 ,在縣北二十里,即今法門鎮東。城垣尚存,始在武功,後徙於此。

班家臺 在縣西南,「漢三班故居。」 明置廣育莊《郿縣》。

平陽亭 在縣西北。《史記》:「秦寧公二年,徙居平陽。」 注云:「郿之平陽亭也。」 又云:「岐山縣有平陽鄉,內有平陽聚。」 《括地志》亦云:「平陽故城,在岐山縣西四十六里。」 今按:郿縣五丈原西渭陽原上,有平陽鎮,是城所也。

平陽封宮 在平陽城內。《郊祀志》:「大雨,壞平陽宮垣。」 《史記》:「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居平陽封宮。」 《雍錄》云「在華山下。」 蓋因《史記》「至於華山」 之文而誤也。

白起城 ,在縣東北十五里清遠庵下。秦武安君白起家居所築,今遺址猶存。

故郿城 ,在縣北一十五里渭水之北。《黃圖》云:「有輔都尉理所。」 漢曰郿城。後魏改平陽縣。隋於此置郿城郡。

故邰城 在渭水南,東北距古邰城四十里。漢置邰縣於此,後移古邰城,以此為邰亭。武功縣亦有邰亭,實在郿縣界內。

郿塢城 ,在縣東十六里。後漢董卓封郿侯,據北阜築城,高厚皆七丈,號萬歲塢,徙金銀雜物於其內,積三十年穀,俗謂之「小長安。」

呂布城 ,在縣東五里乾溝。

蘭坑 在縣西三十里五丈原。諸葛亮伐魏,就蘭坑膏腴,分兵屯田,為久駐計。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安堵無害。

碗子城 ,在縣南四十里。王莽時赤眉所築。按:雍宮,聖王之蹟也;冀闕,豪主之蹟也。陶穴詠於豳詩,板屋見於《秦什》,至於郿塢,碗子亦得附著焉。

斜城 在渭水南斜谷口。後周天和二年,置雲州於此。唐武德初,置郇州。城址尚存。

鳳泉城 ,在縣東五里。隋末析置此縣。其地有鳳泉,人求治病,泉清則愈,濁則無驗。隋、唐之鳳泉縣,以此名。武德初,屬郇州。

鳳泉宮 在縣東,隋之離宮也。唐高宗、元宗數臨幸,輒有恩施。

「安仁宮 」 隋離宮,唐太宗嘗幸其地。

金星洞 ,在太白山。唐天寶八載,太白山人李渾上書「金星洞內」 有玉版石,紀《聖皇福壽之符》。元宗命御史中丞王拱往求,獲之。因御勤政樓,大赦天下,封太白山神為神應公,改金星洞為嘉祥洞。

達摩洞 ,在太白山下,其石破之,有松柏形色,俗傳達摩和尚傳神光法處。

金錢石 在陽峪谷。其形上如屋室,下如碾盤,旁臨深淵,用手搖之即動,視之隱然有金錢。懷賢閣 原名邸閣,在斜谷口。諸葛亮欲大舉伐魏,使其子喬與諸將子弟,用流馬轉運谷中,故先治邸閣於此。後人因倣蹟作閣,名曰「懷賢。」 宋嘉祐七年,蘇軾宿此,《自敘》云:「是日至下馬磧,憇於此山僧舍,有閣曰懷賢」 ,南直斜谷「口,西臨五丈原。」

「井田」 故地 在橫渠南,即《橫渠》所畫未就之井田也。

柿林故城 ,在縣東四十里。元時置縣,屬郿州。遺址尚存。

清湫鎮城 亦名「歹王城」 ,在縣東二十五里。元至正十四年,元將歹氏所築。

麟遊縣

「仁壽殿  」 大寶殿 在縣西五里仁壽宮中,隋宮殿。

九成宮 本隋仁壽宮。義寧元年,唐高祖輔政,仁壽宮易隋之後,乃置鳳棲郡及麟遊縣。貞觀初,太宗修以避暑,改名九成宮。每四月出幸,九月回長安。其址在城西五里之天台山,王勃賦《序》云:「松峰桂壑,紅泉碧磴。金石千聲,雲霞萬色。」 貞觀二年,醴泉出,魏徵奉敕撰銘。

「碧城 」 在九成宮山巔。下視宮內,洞見纖悉。李商隱有詩。

永安宮 在縣西三十里。唐貞觀八年建。萬年宮 在九成宮側,唐高宗建。永徽四年閏四月,帝在萬年宮,夜大雨,山水衝元武門,郎將薛仁貴登門桄大呼以驚宮內,上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寢殿,漂溺三千餘人,即此。宮有高宗自製碑,字毀不可讀。

排雲殿  、御容殿 ,俱隋唐離宮舊址,元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