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泉在東關。關中井多鹹苦。此泉澄澈清甘,作豆粥軟美,尢宜烹茶,居民汲取者甚眾,巷名「通津」 以此。然時汲時盈,盈而不溢,有似人之不放縱者,故名謙。

虎跑泉 在府坡東北十五里大像寺前。一名「金沙。」

鳳凰泉 :在城西北,繞城四圍,南合塔寺河,東流入渭。

返眼泉 ,在城西北三十里,出雍山下,即雍水,水出似轉眼,故名。世稱西水。《水經注》曰:「左陽水行十里至西平,伏不見,越三十里,至三岔復出,東流合塔寺河,至湋川同漆水入於渭。」

玉泉 有二,一在城北三十里牛缽谷,其水流如玉。後人就此掘得。隋開皇八年郡守強《猛虎》所造《玉佛》一尊,建寺其上,號「玉泉寺」 ,禱雨輒應,又號觀音湫。一在城西三里,今俱湮沒。

忠孝井 在舊文昌宮內,後改為「分守道」 ,今湮。佛兒溝 ,在城東。

風伯廟溝 在城北

柳林鋪溝 在城西

窯店子溝 在城西

金銀溝 在城南。相傳暴雨後,曾有於此拾金銀者,因以名之。

秤溝灣 :在城西三十里。極險峻。

岐山縣

岐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山有兩岐,故名。其一曰天柱山,峰峻若柱,太王遷邑於此。《說文》曰:「太華以西名山七之一。」 《河圖括地象》稱為地乳。鳳凰山 ,在縣北十五里周公廟後,即鳳鳴處。上有爪跡,山出五色土。

青峰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峰巒蒼翠,故名。上有青峰寺。

石橋山 在縣南五十里寶雞縣界。

石樓山 在縣南五十里,形如樓閣。按《縣志》:「上有湫池,禱雨輒應。」

崛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多石穴,一名「耆闍山。」

梁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有箭括嶺。按《縣志》即亶父遷岐所踰者。秦建梁山宮於上,今廢。南山 在縣南七十里,東連郿鄠,西抵大散關。按《明一統志》即終南山。

五將山 ,在縣北五十里,連亙扶風、長安界,即後秦苻堅信讖避兵處,上有五將廟。

三龍山 在梁山西,後周因以名縣。

書卷山 在縣北十里駱駝巷口。其石層折秀麗,似書籍疊卷。

奧山 在太白山西。高峻深邃,人跡罕到。天柱山 ,在縣北十里,屹立如柱,群山朝拱。太白山 ,在縣南八十里,盛夏積雪不消,上有湫池神廟,禱雨輒應,東連郿縣武功界。又《晉天文志》:「大梁實沈,其神主於此,而太白位焉。」 耆闍山 ,按《明一統志》在縣北四十里。

箭括嶺 在梁山,有缺,因名。金將汲立攻此,吳玠遣兵敗之。

石壩嶺 在崛山後

白玉嶺 在縣南五十里五丈原之西。

三刀嶺 在縣南三十里。

五星坡嶺 在桃川西界。

八里漫嶺 在桃川東界,下有學田、水陸地二頃八十餘畝。

龍尾坡 在縣東二十里。鄭畋破黃巢兵於此。令狐坡 ,在縣南三十里,一名「渭陽坡。」

田家坡 在縣南三十里,今名「蔡家坡。」

永樂洞 ,在縣境二十五里,下即珍珠泉。「朝陽洞 」 ,在鳳凰山下,周公廟東。

景陽洞 ,在金仙洞之東十里。前建閣,後有流泉。

張仙洞 ,相傳張三丰曾寓此,在周公廟西。「鳳山洞 」 ,在張仙洞南。

勺泉洞 在奧山之麓。滴水如珠,清冷甘洌,不溢不涸。

金仙洞 ,在崛山中。有滴泉,盈而不溢。前有《臥佛》一軀,因名。

周原 ,在縣東北四十里岐山之陽,東西橫亙,肥美寬平,即《詩》謂「周原膴膴」 者,乃太王營邑之處。

五丈原 在縣南五十里。漢諸葛武侯伐魏屯兵處,上有武侯廟。按:《明一統志》郿縣亦載「在縣西三十里。」

鼇川 ,在縣北三十里。

麟川 鳳川 二川未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