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二十九卷目錄

 漢中府部彙考一

  漢中府建置沿革考

  漢中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漢中府星野考

  漢中府山川考一府志未詳山川

職方典第五百二十九卷

漢中府部彙考一

漢中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本府

《禹貢》
梁·州周梁雍地曰褒曰南鄭春秋屬秦楚

戰國秦厲公城其地。秦置漢中郡,漢高帝為王,都於此。改梁曰益,蕭何名之曰天漢武帝分隸益州部。東漢為漢中郡,統十三城。後張魯據地,改曰漢寧。三國時,蜀有其地,以為重鎮。魏平蜀,分置梁州。宋、齊、梁及後魏更置秦州,亦置梁州及漢中郡。後周改為漢川郡。隋初郡廢,梁州如故。大業初州廢,復置漢川郡。唐初為梁州,開元中改曰褒州,尋復舊名。天寶初,又改為漢中郡。乾元初,復為梁州。德宗陞為興元府,屬山南西道節度。唐末,蜀王氏、孟氏繼有其地。宋平蜀,仍為興元府。元為興元路。明洪武五年,改為漢中府,隸陝西布政司。領州二,縣卜四,曰南鄭、褒城、城固、洋縣、西鄉、鳳縣、《金州》、平利、石泉、洵陽、漢陰、白河,紫陽,寧羌州,沔縣,略陽,金州,因遭水患之後,改名「興安。」 萬曆二十三年,「興安改隸」 ,止領州一,縣八。

皇清因之。

南鄭縣:附郭。

周褒國之附庸。周衰,鄭桓公沒於外,其民南奔居此,故曰「南鄭。」 秦厲公城其地。漢高帝為漢王,都南鄭,即此。東漢為漢中郡治。南北朝西魏改為光義縣,析置曰雲縣。隋復為南鄭縣,屬漢川郡。大業初,併白雲縣入焉。唐屬興元府。宋元仍舊。明為漢中府附郭縣。

皇清因之,編戶十八里。

褒城縣

古褒國。禹分九州,為梁州域,封其子為褒侯,遂名褒國。周顯王之世,蜀有褒漢之地,後楚人兼之。懷王衰弱,秦略取焉。秦為褒中。漢褒中都尉治漢陽鄉。晉義熙末,梁州徙治此,改褒中縣。南北朝後魏置褒中郡。隋開皇改褒內,屬梁州。仁壽中,改為褒城。義寧二年,更名褒中。唐貞觀三年,復為褒城縣。宋屬利州路興元府。元屬興元路。明因之,隸漢中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里。

城固縣

《禹貢》為梁州之域。周職方隸雍州。戰國為楚地。秦為城固縣,屬漢中郡。漢為漢陽縣,屬漢中郡。三國蜀建興七年,諸葛亮築樂城於城固,為樂城縣。晉復為城固。南北朝、宋、齊、梁、魏皆因之。隋屬梁州。唐武德二年,更名唐固,三年,析置白雲縣,九年省。貞觀二年,復為城固。宋、元仍舊。明因之,隸漢中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三里。

洋縣

《禹貢》雍、梁之域。周隸雍州。春秋為楚地。秦為城固縣,地隸漢中郡。漢初仍之,嗣置龍亭縣,尋廢如初。昭烈時,隸益州,為蜀重鎮。晉分置黃金、興道二郡。後魏分置興勢縣,又改黃金郡為縣,置洋州領之,尋於縣置灙城郡。隋初郡廢,縣屬洋州。後州廢,屬漢中郡。唐復置洋州,尋改為興道縣,又分置華陽縣,與黃金縣俱隸於州。天寶初,徙州治於興道縣,省華陽,更置真符縣,設武安軍節度使於州城。孟蜀為武定軍節度,避孟知祥諱,改洋州曰源州。宋復為洋縣,隸利州東路,省黃金縣併入真符縣。元仍為洋州,以附郭興道縣、真符縣併入。明洪武中,改為縣,裁興道、真符、馬盤入焉。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四里。

西鄉縣

《禹貢》屬梁州。周隸於雍。春秋為楚地。秦置漢中郡城固縣。漢分城固半為南鄉縣,建置於歸仁山,今漁渡壩是也。晉改南鄉為西鄉,屬漢中郡。魏改豐寧縣,尋置洋州及洋川郡。隋大業初,州郡並廢,復名縣曰西鄉,屬漢中郡。唐復於此置洋州。天寶中,洋州移置興道縣,而西鄉遂為外邑。宋端平中,縣廢。元復置。明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