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9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三十一卷目錄

 漢中府部彙考三

 漢中府學校考社學書院附

  漢中府賦役考

  漢中府風俗考

  漢中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五百三十一卷

漢中府部彙考三

漢中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通志府縣志合載

本府。南鄭縣附郭。

漢中府儒學 「在府治西南。宋慶曆中,建城外。元至元五年,提舉王得輿遷建。元兵燬。明洪武五年,知府費震因舊基重建。成化九年,副使梁覲、知府趙玉增闢之。中為大成殿、尊經閣、啟聖祠,東西廡敬一亭,櫺星門、戟門、泮池,規制具備。弘治十六年,知府周東重修。萬曆三十年,知府崔應科於廟前置二石獅圍欄,加」 以丹飾。東西二坊:一曰「尊崇聖道」 ,一曰「樂育英才。」 左為明倫堂,志道、《據德》、依仁、游藝四齋,分列左右。後為會饌堂,為教授宅、訓導宅,在儒學門內禮門外。龍岡書院 在縣北臥龍岡後。原諸葛武侯讀書處。明嘉靖二十一年建。

南鄭縣儒學 舊在府治西、縣治東。明成化九年,副使梁覲移建府學。

文廟之右、設明倫堂。後為講堂會饌堂。再後、為教

諭。宅右為訓導宅,東西二齋曰「博文約禮。」 前為禮門,為儒學門。正德十四年,副使呂和修。有狀元呂柟《記》。學右為射圃,有觀德亭,今圮。

社學 六處:一府學東,一南鄭縣西,一城隍廟南,一東關,今廢,一西關內,一南關內,皆知府陳璣修。

學田 共三頃五十畝有奇。

外州縣

褒城縣儒學 宋慶曆前,學倚江岸,今為民居。崇寧間,知縣張克獲建於「縣治西三十步,後廢為察院。明洪武五年,知縣段勉移置縣治之西南隅。弘治十一年,知縣張表重修。」

社學 在縣北門內

城固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崇寧二年建。元大德八年重修,翰林學士王和周記。明洪武四年,縣丞劉翱重修。嘉靖四十五年,知縣楊守正修濬泮池,又於廟前增鑿一池,為二沼相對。明倫堂壁刻臥碑一通。堂前東西為博文、約禮二齋,齋之下分列號舍一十六間,有禮門,有大門,有「尊崇聖道」 、「樂育、英才」 二坊。敬一亭在明倫堂後。亭左右為教諭、訓導二宅。啟聖祠在廟北。嘉靖七年建,四十三年知縣楊永茂改建,移三十步,工未竟而楊令遷去。四十四年知縣楊守正克成其事,添設祭器房六間於祠前左右。文昌祠舊在廟東,明嘉靖四十五年知縣楊守正改建,移西南十五步,繪像更新。鄉賢祠在戟門外東。明正德間兵火殘壞未復。名宦祠在戟門外西,明正德間兵火殘壞未復。尊經閣舊在廟之後,今廢。射圃舊在學東南百步,今為民地。嘉靖四十五年,知縣楊守正以廟之東,居民取土坑陷,恐傷地脈,培覆完好,上復為建射圃亭三間,前立「觀德坊」 、黌宮正路坊於廟之南。嘉靖初年間,生員夏正等呈開「神道。」 四十四年,知縣楊守正建坊題扁,植柳兩旁,直抵廟門,廟貌森嚴矣。社學 在府行署後,明嘉靖八年知縣經希伋建。

洋縣儒學 :「漢、隋以來,州郡迭更,迥不可考。自唐天寶初,治移今地,始立州學於治東。宋治平中,知州蔡交遷於西南。元末燬廢。明洪武四年,縣丞潘謹言創建縣學於城東。嘉靖九年,御史方遠宜捐金,命知縣李維幾改建於城西北隅。」 三十五年,知縣王言。萬曆十八年,知縣李文芳、教諭張鳳翼、訓導范希鎮。

皇清知縣柯棟、劉嗣季、謝景安、鄒溶前後相繼修建。

大成殿五間,左右兩廡共二十四間。殿前丹桂二樹,柯葉扶疏,蔭覆臺陛,每花時,香聞數里。前為戟門五楹,為泮池,再前列櫺星門,左義路坊,右禮門坊。櫺星門前跨官池,有橋;橋南有禹門、春浪坊,橋北有聖域、賢關坊、明倫堂五間,燬廢未復。東為教諭宅,馮紹商修;西為訓導宅,今圮。後為「敬一」 亭,亭亦廢。其博文、《約禮》二齋及東西號房,大成坊、文廟坊、桂林坊、騰蛟坊、起鳳坊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