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3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經久廢無存。啟聖祠三間明嘉靖九年詔天下儒學立啟聖公祠,洋學適於是年遷建今地。祠蓋同時所建,後毀於亂。

皇清順治十六年,知縣李天敘重建於大成殿後。《康》

熙四年知縣柯棟重修。文昌祠在廟右,殿宇雖完而榱桷欹頹,丹堊剝落,未經修葺。尊經閣在啟聖祠後,上下五間。明知縣姚誠立創建,張以謙重修,今亦頹圮。名宦祠三間在戟門左,年久將圮,知縣鄒溶修理。鄉賢祠三間在戟門右。射圃在廟西,舊有亭,今廢址存。其南有隙地二畝五分,為靖逆侯張氏業,康熙三十二年,襲封一等侯。張雲翼捐以「廣學基。」

社學 共十二所,俱明時設,今久廢。

義學 一所,在縣治左。康熙三十一年,知縣鄒溶立。

學田 二十五畝一分,內七畝四分坐落土門堰,明提學道薛士奇置。又一十七畝九分坐落池西村,明提學道沈季文置。田每畝租銀三錢,大麥三斗。除荒田三畝八分,實熟田二十一畝三分,共該租銀六兩三錢九分,大麥六石三斗九升。

學地 二百八十二畝六分,內一百一畝八分,坐落九頃池,明知縣閻邦寧召佃收租。又七十三畝三分,坐落南陽村,明提學道薛士奇置。又五十二畝五分,坐落貫溪鋪,明提學道沈季文置。又五十五畝坐落江南壩,明邑紳薛選置。地每畝租銀六分。除荒地一百三十五畝一分三釐,實熟地一百四十七畝四分七釐,共該租銀八兩八錢四分八釐;田地二頃,共銀一十五兩二錢三分八釐。大麥六石三斗九升。儒學徵收,半給廩生,半給貧士。

西鄉縣儒學 舊在東關外嵩坪寺。元延祐元年,知縣宋彥忠建。元末兵燬。明洪武十四年,訓導姜禮仍建舊址。二十六年,知縣張洪重修。正統十四年,知縣丘俊遷入城。在縣治東南北八十丈,東西四十五丈。知縣郭璣、李向春相繼修葺。天啟間,知縣程心傳改大成殿東南向。

皇清順治元年,廟焚。五年,知縣張台耀建「大成殿」《三》。

楹。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史左修補殿廡,改立門池。殿之左右有兩廡,前為戟門,外即泮池。再前為櫺星門。明倫堂三間,後為教諭宅,今圮。博文、約禮齋在堂之東西,今廢。博文齋東北為訓導宅,今廢。東齋北為射圃,亭,亦廢。東西號房各五間。敬一亭在廟後號,房與亭亦皆廢壞。啟聖祠在廟西北,今廢。文昌祠在二門外東。魁星祠在二門外西,今廢。名宦祠,在大門東。鄉賢祠,在大門西。

社學 凡三處:一在城東,一在南關,一在水東壩。

學田 凡八處,共地三百四十畝二分,歲納租穀五十八石三斗,租銀二十四兩九錢,今半荒。鳳縣儒學 ,宋故址也,在縣治東,元末廢。明洪武四年,知縣王畿仍於舊基創建。正統九年,參政孫毓、副使莊觀重修。天順六年知縣馬榤、弘治十三年知縣甯浩、嘉靖十四年副使劉彭年,相繼修葺。

社學 舊在縣治北,後設於東門內。

寧羌州儒學 在州治西北。明正統四年,指揮胡貴、楊棕奏設衛學。成化丙午,奏改衛學為「州學」 ,知州方世讓、李應元、王一鳴繼修。萬曆二十四年,知州盧大謨「增神廚,又增號舍二十間,為生員肄業之所。」

社學 凡八處:在州者二,在各村鎮者六,俱廢。沔縣儒學 在縣治西。明洪武四年知縣侯信建。正德十二年知縣張瑀、嘉靖十年知縣馬璟嗣修。

社學 舊在縣西南,有亭,今廢。

略陽縣儒學 舊在縣治北隅。明洪武四年,知縣常輔建。正統十三年,為江漲淹沒,教諭譚志學修之。成化四年,復遭水壞。教諭李鑑、知事金坡移建東關鳳山下,掘地得古碑,蓋李舜臣移學故地也。何景明有文記之。天啟間,知縣周延申因河水泛漲,朔望難以拜謁,復遷城內。崇禎間,知縣牛問仁改向,知縣周灝另改西察院為《明倫堂》。

皇清順治七年,參將梁加琦重修。

社學 舊在西關古茶亭,後改縣治前,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