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4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寺與鐘俱烏有矣

趙臺山 在州南二里。俯瞰城郭。梁時漢水泛溢,州人賴以避之。

歡喜嶺 在州南三里,纍纍如邙碭山然。有巨塚焉,名曰「太子墳。」 相傳為堯第九子,然無所考據。昔有牧兒陷入,見殿庭儼然,皆上古時物,以土封之,今失其處。渡溪有橋,曰「竹木橋」 ,為劉卿建。

玉屏山 在州南五里。山多白堊、青堊。香溪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漢。

文筆峰 在州南七里。岌然刺天。每歲暮春,野花滿山如錦。其旁一峰,州守鄭時亨所增築也。龍門谷 在州南七里,有洞焉,名曰「龍門」 ,有三泉,大旱禱雨輒應。

牛蹄嶺 在州東南十五里。昔吉陽有石牛,方夜出,踐人禾稼,嘗見形於此。黃洋河水經其下,而北流注於漢。

古廟嶺 在州東三十里。磨溝之水經焉,而西北流注於黃洋河。

老君山 ,在州東三十里。

高洞山 在州東四十里。

高王山 在州東六十里。亭亭迥出,有高王祠。歪頭山 ,在州東八十里。

香溪洞 在州南七里。出郭循溪而南,度仙關,折而南為純陽洞,又南為八仙洞,西為三茅洞,亦名凌霄洞,與純陽洞隔溪相望,有橋焉。周以石欄,歷階而升,為玉皇閣。昔年樓閣掩暎,竹樹陰森,宛如圖畫,呂純陽、郭尚竈嘗栖遲於此。漢水 在州城北。按《尚書禹貢》曰:「嶓冢導漾,東流為漢。」 又東為滄浪之水。按《山海經》曰:「嶓冢之山,漢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沔;囂水出焉,北流注於湯水。其上多桃枝鉤端,獸多犀兕熊羆,鳥多白翰赤鷩。有草焉,其葉如蕙,其本如桔梗,黑花而不實,名曰蓇蓉,食之令人無子。」 又曰:「漢水出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 按《水經》,漢水又東過西城縣南,經漢中魏興,按《州志》,「漢水東至茶溪灘則為石泉縣界,至馬家營為漢陰界,至銅鑼三灣為紫陽界。由紫陽折而南,受汝河、洞河之水為樓子灘,入興安州界。又東為月池灘,又東三十五里為馬尿灘,又東五里受道河之水為思灘,又三十里為高洋灘、低洋灘東十里受五堰河、鶯坪河、溜水河、嵐河之水為三堆灘,東五」 里為織女灘,以織女石得名。東五里為串灘。東四十五里為夫灘。東二十里受吉河之水為越河灘。在州城之下為州身灘。東去州十里為立石灘。又東二里為下立石灘。東三十里受神灘河之水,是為神灘,灘上有楊四將軍廟。明崇禎五年,瑞藩就國漢中,舟行過此,始建新廟。前立坊表,東西歷階而上,週以石欄。西階另開一道,陟於層巔,建「伏魔廟。」 楊將軍廟前建成虛閣,三面臨江,雕欄四繞,樹光零亂,山色空濛,帆檣隱見,截浪穿波,憑欄舒望,亦奇觀也。岩水相搏,號稱絕險。明成化十三年,鄭州守鑿石疏洪,以殺其勢,至今利之。又東五里為二郎灘,又東七十里為洵陽,又二百七十里為藍灘,則秦楚之交矣。

「神灘河 」 出牛山,東南流注於漢水之神灘。「黃洋河 」 出化龍山,東北流注於漢。

越河 一名月河,出鳳凰山,東流至石泉,受遲河之水;至漢陰,受添水河之水;過越嶺關,受白魚溝之水,又受恆河之水。昔年經赤崩灣由牛山之麓,明末水南徙,沙礫盡為沃壤,是為截河。又東受傅家河之水,又東流數十里,將入漢之處,水口交錯,僅可容舟,形家謂其中必有結作。土人相傳秦郊乃古越州,或又云「乃古蕭山縣。」 雖無實據,而耕夫往往掘得城池街衢遺址。恆河 出牛首山谷,或曰名衡河。曲折南行於林莽之中三百餘里,深岩邃谷,蛟龍之窟宅也,而南流注於越河。

傅家河 出王莽山,南流注於越河。

五堰河 出鳳凰山老龍池,西南流入於漢。「蒿坪河 」 ,出鳳凰山,西南流入於漢。

嵐河 出化龍山,東流七百餘里,中有仙人碥、巨靈跡、鎖龍樁諸勝,至石泉壩,南入於漢。大道河  、小道河 俱出界嶺,東北流入漢。小絲泉 ,在州西八里,其出如絲,取之不竭。黑龍泉 在州西北八十里,禱雨輒應。

陳家溝 在州南,衝突郡城。昔有州民馬義條陳疏渠引水,放出長春隄閘口,今故道壅塞。施家溝 ,在州南。昔人鑿官堰貯水灌田,今荒廢。按《縣志》,二溝每至五六月,大雨時行,水潦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