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4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五百三十八卷目錄

 興安州部彙考二

  興安州城池考

  興安州關梁考

  興安州公署考

  興安州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興安州戶口考

  興安州田賦考

  興安州風俗考

  興安州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五百三十八卷

興安州部彙考二

興安州城池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州。按本州無附郭之縣。

興安州城池 :宋、元以來,金州並為土城。明洪武四年,指揮李琛始甃以甎。東西一里三百五十三步,南北三百一步。周六里二十八步,高一丈七尺,門五:東朝陽,南安康,西寧遠,北通津、臨川。東西、南三面鑿池,闊五尺,深九尺,池各有橋,歲久傾圮。成化間,巡撫藍章命漢中推官趙清重修,高二丈,池深一丈,門構一樓,曰「朝陽」 、「鎮遠」 、「丹鳳」 、拱宸、「撫江。」 萬曆十一年大水,全城坍塌。守道劉致中請築新城於趙臺山下,易名興安州。東西二百九十五步,南北三百五十三步,周三里一百一十六步,高一丈八尺,門四。東喬遷,南阜民,西安堵,北拱宸,四面鑿池,池各有橋。崇禎間,流寇橫行,謂新城逼近南山,難守。守道張京復循舊城,未及竣工。

皇清順治三年,李自成餘黨圍新城,破之,平其城隍。

四年,知州楊宗震、總鎮任珍仍舊城擴充之。西門移入蕭家巷口,周七百二十八丈,高二丈二尺,闊一丈二尺,女牆高六尺,垛口六百七十二。窩鋪四十,門四。「東仁壽,南嚮明,西康阜,北拱宸門」 ,各有樓。城四角亦各有樓。東南二面就舊壕而濬之,西面另鑿新壕。十年,總鎮趙光瑞增四角敵樓。十五年,守道曹葉卜、知州王章築四門甕城。康熙四年,知州王章撤東、南二門木橋,並甃以石。五年,於通津門左另闢小北門。六年,總鎮喻明簡、知州王章。二十四年,總鎮王福亮、知州李翔鳳,相繼修葺。二十八年,知州李翔鳳、副將黃燕贊於南門外築長堤,旁植桃柳,以為城中居民避水之路,名「萬柳堤。」 三十二年癸酉五月十七日,漢水暴漲,直入城中,城不沒者三版。北面堤岸崩塌,全城俱傾,民居賴萬柳堤存活甚眾。三十三年,知州王希舜修葺之。

外縣

平利縣「城池 ,唐初改建,東西阻水,南北倚山,周六里。明正德五年,知縣李瑚重修,建四門樓。隆慶元年,知縣馬雲改築,約三分之一,悉甃以石,高一丈二尺。」

洵陽縣城池 因高阜而立,四面俱下,周三里有奇,孔道所由,建六門。

白河縣城池 ,明成化十二年建,周一百一十二丈,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

「紫陽縣城池 ,明正德辛未設在紫陽灘之左,是為舊縣,無城垣。嘉靖丙辰,知縣張亨甫築城於紫陽灘之右,是為新城。城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東西相距六百餘步,南北相距八百餘步,周六百四十丈,門三,各建層樓。北倚高嶺,不便通門,豎戍屋,令兵快守禦。崇禎七年,失守之後,累經殘破,城垣頹廢,曠無民居。」 十一年,署縣事漢陰令張鵬翱築小堡,周僅三百六十丈,

皇清順治七年,又復傾圮。守將汪鴻程修築之,周止。

五百一十步,建東、西、北三門。八年,知縣董巽祥始設縣治於堡內。康熙二十五年,知縣沈麟、典史李《開大》奉

旨:「捐俸修補。」

石泉縣城池 ,明成化十七年,知縣張祥「築,倚山阻水為固,東北城覆以甎石。正德四年有蜀寇,副使來天球令四面築城,尋圮。十三年,知縣盧繡復加完繕,周三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 漢陰縣城池 ,「明成化元年,典史徐鐸始築牆建門,東西三百八十步,南北一百五十步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