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4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三年,知縣張大綸始置四門樓。弘治九年,知縣唐希介拓其地,周四里。正德七年,知縣丁珣築,高二丈,厚一丈八尺,砌以甎石。嘉靖十四年,知縣李時秀題其門,東曰「迎暉」 ,西曰「承恩」 ,南曰「南薰」 ,北曰「拱宸。」 池闊一丈,深半之。萬曆十二年,知縣袁一翰重修。四十六年,知縣張啟蒙拓開馬道,豎立橋梁。崇禎十四年,知縣張鵬翱較舊治增高濬深。又培築裏城六百四十餘丈,下栽柳樹一千二百餘株。又重建四門樓各三間,守城窩房五十間。土築外城四圍六百四十丈。東西復築羅城,豎柵欄門,題曰「重關保障。」 又建東北角樓一間,西北角樓一間,年久俱崩頹毀爛,西南水衝一角。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縣趙世震修築完好。

興安州關梁考   通志州縣志合載

本州。按本州無附郭之縣。

東津關 ,在州東四里,漢江北。即老君關。西津關 ,在州西四里,漢江南。

白馬關 在州東北三十里古墓嶺下。

越嶺關 在州北一百三十里。或曰即古鐵嶺關。

爛柴關 在州東北七十里,通鎮安、商州。盤河關 ,在州西南三百里,通四川界。

搆坪關 在州西南四百里,通四川界。

寺溪關 在州西南四百里,通四川界。以上三關,路俱荒廢。

仁壽橋 在東門外。康熙三十二年大水,橋壞,知州王希舜重建。

向明橋 在南門外

康阜橋 在西門外。順治十七年,知州王章建木橋。康熙三十二年大水,橋壞,總鎮萬永祺命中營遊擊胡愷重建,甃以甎石。是年,並建虹橋於西城壕。

會源橋 舊名「安康橋」 ,在南門外,昔壞於水,明萬曆甲辰年,守道李天麟修築。

靜寧橋 :在東關南街。

萬春橋 在萬春堤

木竹橋 在州南五里

元白橋 在州東五里,今廢。

甎橋 ,在州東五里。長春橋 ,在長春堤。

義橋 在秦郊西。明成化間,里人募修,壞於水。

皇清康熙三十三年,生員羅尚綸重募修。

石梯渡 在州東三十里江濱。石崖連亙,遇渡處鑿為磴如梯,故名。

平利縣

鄖關 在縣境。《史記》:「南陽西通鄖關。」

木瓜溝橋 在縣西境

洵陽縣。《關梁》:無考。

漢江渡 ,在縣南一百一十步。

白河縣

感仇橋 、臨江橋 俱在縣北一里之長春溝,臨漢江。

白石水渡 在縣東一里。

漢江渡 在縣北二里

月潭渡 吳家渡 俱在縣西境。

紫陽縣

毛壩關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任河內。雙河關 ,在縣南八十里汝河內。

㢲橋 在縣東南。明萬曆戊辰歲建。聳翠橋 在城隍廟西,典史李《開大》倡建。通濟橋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目連洞之下,水聲如雷。橋畔水口夾峙峭壁數仞,丘壑幽深,洵稱奇觀。

新橋 即廢縣址,跨溝南北。知縣張麟化倡修。中沙渡 在縣東十五里。

雙水渡 在縣南一里

石泉縣

饒峰關 在縣西五十里。宋吳玠拒金兵於此。「遲水橋  」 、珍珠水橋。

大壩橋 俱在縣西

漢江渡 在縣南五十步。

漢陰縣

方山關 ,在縣西三十二里。唐貞觀二年置。北阻方山,南臨漢水,當東西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