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4 (1700-1725).djvu/7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小會川 ,距城一十里。以上三水,可資灌溉。《吳堡縣》。

青河溝 :在城西二十里。可資灌溉。

神木縣:按:餘縣無考。

清水川 :在城北五十里。邊方士騎賴以汲飲。

延安府城池考    府州縣志合載

本府。膚施縣附郭。

延安府城池 ,唐天寶初建。一云「赫連勃勃築。」 宋范仲淹、龐籍經略時,繼修之。明弘治初,知府崔陞復葺之。周九里,高二丈,池深二丈。門三:東曰東勝,南曰順陽,北曰安定。上建重樓。又有小東門曰津陽,西面依山,上建鎮西樓。內祀文昌,范文正所創,後經兵燬。

皇清順治乙未,知府陳培基同進士趙廷錫重建十

六年六月內大水衝沒東城門垣,知府牛天宿修葺。康熙十四年,樓閣盡燬。十八年,知府陳天植捐資重修。樓堞聿新,巍然大觀。

膚施縣 舊以東郭為城,今俱衝圮。衙舍倉庫俱移府城內。

外州縣

安塞縣城池 ,「元初改建,明景泰中重修,周三里七分,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有南、西、北三門。」 甘泉縣城池 ,「唐天寶初建,明景泰中重修,周三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一丈,西、南、北三門。」 保安縣城池 ,即「古栲栳城,明洪武二年縣丞洪道修葺。嘉靖四十年署篆吏目郭邦靖重修。萬曆三十三年知縣陳桂芳相繼增修,周九」 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一丈。崇禎中,截西南角為城。按《縣志》,「舊建土城,遠不可考。」 明天啟間,知縣宋明俊砌石垛牆,九里三分。崇禎年間殘廢,知縣黎昌期將舊城西南角截斷,新築一角,僅容百步。

皇清順治間,知縣張嗣賢建南城樓一座、東西城樓。

各一座,至今民皆穴居,並無房舍。

安定縣城池 ,「宋置堡。元因為縣。明洪武中,千戶曹忠重修,周五里三分,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五尺,東西北三門。」 按《縣志》:「舊城周圍三里三分,南北一街,左右二巷。宋紹聖二年,涇原道經略使章楶所築者。明正統間,知縣杜讓接南門築關城,增廓六里三分,直分四街,曲有四巷,其功倍於舊矣。天順六年,知縣趙通,弘治丙寅知縣曹銘,嘉靖間知縣張永茂、葛登府,俱增修之。培高浚深,均於城為有功矣。」 城高三丈,基闊五丈,頂二丈五尺,女牆六尺,甎砌墱槽二十八處,壕塹口闊一丈二尺,深如之。關城墱槽四十二處。鎮樓五座,四角有飛樓三關俱為甕城,壯偉盡制。惟舊城南門外有甕城門,因葛令去任,撤而未建。萬曆二十四年,知縣惲應翼捐俸修葺宜川縣城池 。「宋初改建。元至正中,參政朱希哲修。明正統十四年,知縣張繹重修,周四里一百二十八步,高三丈,池深五尺,西南跨七郎山。」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陳《扆銘》補築南甕城門。

清澗縣城池 ,宋康定元年种世衡所築。明洪武初增築,周三里五步,高三丈,池深二丈,東、南北三門。正德六年,知縣趙輅增修西面外羅城。嘉靖乙巳,副使方遠宜築西、南二面。癸丑,同知何尚賢築南甕城。

皇清知縣廖元發重修。

延長縣城池 ,金大定二十六年,知縣董承務始建。明弘治中,知縣王紳重修,周四里二百四十四步。北倚砦山,南臨延水,東西二門。

延川縣城池 ,本元舊址。明正統中,知縣王坦重築,周四里,高二丈八尺,池深一丈二尺。按《縣志》:周圍五里,高五丈。建東南北三門,東門號「水門」 ,旋塞之。明正統間,邊圉戒嚴,邑令王坦為固國計,將西山一段截斷棄之,築垣南北聯絡。知縣陳文以石砌甕城,方兵道助工。又知縣金棟、王行仁、武之屏、毛儲元相繼重修。

皇清戊戌夏,北門樓傾頹,知縣劉穀捐俸修築。

鄜州城池 有內外二城,宋范仲淹所築。元吳知院修築,周二里一百三十步。外城周十里,東濱洛水為患。明成化以來,修築不一,高四丈,池深二丈。按《州志》:「內城二里一百三十步。南北第一層關廂,外城連山六里。南北第二層關廂,外城連山九里三分。南二層外城門一重,南一層外城門一重,東南小水門一座。南」 內城門一重。東北小水門一重。西城門一座,北內城門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