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4 (1700-1725).djvu/7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東北小水門一座,北一層外城門一重,北二層外城門一重。內西城內又北門一座,又南門一座,令官民止居內城。西城南北第二層外城,隨山因險逶迤蜿蜒而上,達於西山之巔。故明崇禎六年,兵道王楫以「流寇猖獗,城闊而民稀,不便守禦,截斷二層外城,止守一層外城。十五年,兵道楊彤庭修西山為寨,上倚」 山城為險,下因山麓石畔伐石修築,作石頭城。中面向東南作門曰「鳳翼」 ,南面向東作門曰「龍盤」 ,北面稍向北作門曰「挹斗」 ,又東南作小門通泉水,就山阿而南建憲署。亂後下城為墟,官民皆居寨上,民居窯穴。

皇清順治初年,以下城寥廓,又截斷外一層城止守。

內城。十七年,巡道許瑤、知府牛天宿、推官荊柯、知州耿臣捐修。十八年,巡道李榮宗捐俸竣工。凡城陴、女牆、城樓、城門,俱修葺完備,城壕深廣俱二丈,周匝城外。按《舊志》,嘉靖初,副使汪珊、知州杜蕙築隄固城,建龍王廟。十六年,副使吳瀚、知州金萬績,植柳以固隄,號「柳林城。」 十九年,副使謝蘭。二十年,副使劉宗仁、知州張旄增建角樓門樓東門曰「瞻洛」 ,南門曰「望岳」 ,西門曰仰山。二十九年,宋副使增築南北城,連山,北門曰「鎮朔。」 四十一年,水侵東北城圮,副使張西銘、知州蘇時化補築,稍移於內。四十二年,水侵新城圮,知州蘇璜又稍移於內,補築。四十五年,兵備馮舜漁以外城不可守,「南自東南角連西山,北自」 東北角連西山,增城垣二層,自是南北有二重關矣。隆慶六年,兵備程鳴伊增高新城四丈,周垣埤堄,易以甎砌,改建南北東三城門,極其弘壯。南門曰「保鄜」 ,東曰「鎮洛」 ,北曰「威朔」 ,門上各建重樓。萬曆六年,兵備李《釆菲》、知州閻思孝,捐俸將內外舊城城門易甎砌,建以重樓。雒川縣城池 ,元僉院胡興「所築,緣山阻澗,亦天險也。周二里一百六十步,東、西、南三門,明正德七年築東郭。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吉澄重修,萬曆元年知縣李奉昭增修。」 按《縣志》:「明正德七年,妖賊李午作亂,東關加築土城,周三里七分,池深一丈三尺。嘉靖間知縣吉澄重修,高厚皆二倍。東、北、南三門,建大樓三座。嘉靖三十年」 ,王令因防秋,建城東西門樓二座。萬曆元年,知縣李奉昭增高四丈,加厚一丈,築敵臺一十三座,俱建重樓,並西門大樓各一座,內城添敵樓八座。

中部縣城池 舊在沮南。明成化中,改建於此。城卑薄,隆慶六年,知縣衛汝霖增築,周四里一百三十六步,高三丈,因沮水為池。萬曆元年,知縣李迎特築南城。萬曆己未,知縣江之澨增高數尺。崇禎五年,知縣姚一麟築土城。

皇清順治初,知縣彭聖培重建門樓。康熙二年,知縣

金九鼎「增修啟東門。」

宜君縣「城池 舊無。明景泰中,主簿季仲和始築,然石礫難城。成化中,縣丞楊安因龜山之勢,築削為城,周五里三分,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門二。」

皇清康熙十七年,知縣賈有福增修。按《縣志》原在龜

山之下,自明末兵燹,俱為灰燼,後改建山上,今有「上城」 、「下城」 之名。

綏德州城池 ,宋鄜延宣撫使郭達所築。明洪武「中,指揮嚴淵重加增修,周八里二百八十步,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門四。」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州王元士重修。按《州志》,綏德衛

與州同城。其制緣巖依阜,環水抱山,東西二里一百八十五步,南北二里三百一十五步,方八里二百八十步。重門四:東曰鎮定,西曰銀川,南曰安遠,北曰「永樂。」 跨門為樓各二。南關接連大城,方六里三十步。門四:東曰賓陽,西上曰上水,西下曰挹秀,南曰「來遠。」 建文中,兵變後廢。米脂縣城池 ,宋、金為砦,元始為縣。明洪武六年,守禦千戶王綱修葺。成化五年,知縣陳貴拓東北隅。萬曆元年,知縣張仁復增築。周五里三分,高二丈九尺,池深一丈,東南北三門。按《縣志》:「古名畢家砦,又為銀州關,即今上城地。」 至宋改建米脂縣城。周圍五里三分一千九百零八步,高三丈二尺,闊一丈五分,池深五尺,闊七尺,門三,跨門為樓。東門樓曰「拱極」 ,南門樓曰「化中」 ,北門樓曰《柔遠》。西角樓一座,敵臺十二座,舍鋪二十四座。

皇清康熙二十年,知縣甯養氣補修。

葭州城池 ,宋康定中所築葭蘆砦也。明洪武初年,千戶王綱改築,周二里一百二十步,高三丈,池深一丈,南北二門。天啟年,知州盧揚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