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5 (1700-1725).djvu/10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北峪河 在州西二里。二水並見《山川考》。西水河 在州西三十里。以上三水,俱資灌溉文縣。

甘棠渠 ,在縣西二十里。引漳水入城,灌田一千餘頃。

流春渠 ,在縣西,灌田百餘頃。

雪夜渠 ,在縣南,灌田五十畝。

碧雲渠 ,在縣南,灌田百餘畝。

西園渠 ,在縣南,灌田百餘頃。

東谷渠 ,在縣西二十里。鑿石引水,灌田二百餘畝。

復古渠 在縣南

清波渠 在縣南

三關渠 在縣南。以上三渠,灌田四百餘畝。瀑布水 ,水自兩峰間下注,如疋練。明知縣范文彥鑿渠引水,民用澆溉,百里賴之。並見《山川考》。秦州。

渭水 ,在州北二十五里。見資灌溉。並見《山川考》。徽州:

泉河 在州南六十里。宋開,以通漕運。

兩當縣

嘉陵江 ,在縣南一十里。發源大散關西嘉陵谷,經縣界入蜀。並見《山川考》。

礬水 在縣南七里

紅崖河 在縣東二十里。

香泉 在縣北一里

靈應泉 在縣南七里。以上諸水,可資灌溉。並見《山川考》。

靖遠衛

黃河堰 在衛北。唐刺史安敬忠築,以捍河流。

鞏昌府城池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

本府。隴西縣附郭。

鞏昌府城池 :「元中統二年,都總帥汪世顯即通遠軍拓其故址,甃以石。明洪武十二年,指揮劉顯重修。正德初,增東、西北三郭。嘉靖十二年,總制唐龍重葺,周九里一百二十步,高三丈一尺,池深三丈七尺。門四:東曰永安,南曰武安,西曰靜安,北曰靖安,建樓其上。」 按《府志》:「城高四丈,四門皆覆以層樓。東曰迎輝,西曰『柔遠』」 ,南曰「來薰」 ,北曰「鎮朔。」 角樓四,戍樓窩鋪甎堞俱全。正德戊寅,知府朱侯裳奉檄建城東、北、西三郭。其北郭居民倍於城中,市井咸集。然牆卑池淺,不稱保聚。隆慶丙子,分守隴右道參議李維禎又奉檄重築北郭,開拓舊基,可兼容二郭之民。闢東、西、北三門,皆覆以樓,重壕復塹甎陴,戍樓巖巖翼翼,與城相犄,足稱金湯保障矣。

外州縣

安定縣城池 ,「宋紹聖二年,涇原路經略使章楶始建,周三里三分。明正統中,知縣杜讓城南郭拓六里三分。天順六年,知縣趙通重修。嘉靖十三年,知縣張永茂增修,高三丈五尺,池深二丈五尺。」 按《府志》:「城高三丈,底闊五丈,收頂二丈五尺,女牆高六尺,甎甃水道二十八,渠壕深二丈,口闊稱之關城,高闊與城等,甎」 甃水道二十四渠,門俱有樓,有角樓。月城重門,雄偉壯麗,足為一方保障。

會寧縣城池 明洪武六年,千戶傅履、知縣郁斌重修。成化四年,同知羅諭拓之。嘉靖十三年,總制劉天和增南、北、西三關。萬曆元年,闢東門,營東郭。三年,知縣史天佑甃甎陴周五里,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按《府志》:「城宅四山之中,四門俱覆以樓,東曰東勝,西曰西津,南曰通寧,北曰靜安。四郭周通為一,屹中環外。」

通渭縣城池 ,明洪武二年建,周三里,環以池,有東、西、南三門。成化癸巳,本府同知張洪定奉檄修葺,高三丈,壕深一丈五尺。城外增築護牆,高丈餘。三門建樓,東曰「和正」 ,西曰「阜成」 ,南曰「景明。」 嘉靖戊午,知縣胡德陽重修門樓。萬曆四年,知縣張二南大加修補,甃障以甎,視昔完備。漳縣城池 ,古為鹽川塞,舊在古城峪,後圮於水。明正統間,移置三台山麓,即今城也。周一里,高一丈八尺,池深一丈,闢三門,各覆以樓。東曰東暉,西曰「西成」 ,南曰「明遠。」 有角樓四座,敵樓五座,陴甃以甎。萬曆十八年,羌犯洮河,知縣王濬重壕一周,比前加深,內植以樹,可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