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5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寧遠縣城池 明洪武三年,知縣劉勉重修。正德十二年,知縣江萬里以避水患改修,闢東、西、南三門,門有覆樓。嘉靖十三年,知縣儀世麟以例增修,周五百九十五步,高一丈九尺,池深一丈。按《府志》,「縣城南逼南山,北迫渭水,地局勢促,形如偃月。四門皆覆以樓,東曰景明,西曰景橋,南曰景仰,北曰景瀾。」

伏羌縣城池 ,宋始建。明景泰元年知縣王珣、成化十二年知縣尹恭俱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縣李灌增修,周三里,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門四。按《縣志》,四門東曰凝曦,南曰「宣和」 ,西曰阜成,北曰「拱宸。」 隆慶六年,知縣甘芍增敵樓九,上構以房。頂闊丈六,高三丈,額其扁:「東曰『奎璧聯輝』」 ,南曰「秀巒天近」 ,西曰「朱圉鍾英」 ,北曰「渭淵通海。」

西和縣城池 舊在縣西南三里。明洪武二年,知縣于道改建於此。周四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東南北三門,西倚連城。宋紹興中,安撫使李永琪所築。按《縣志》,「崇禎乙亥夏,被賊陷城,至丙子秋復陷。時署縣事秦州學正李攀桂因殘民寡少不能守,呈詳批允,任從民便」 ,乃建新城,即連城故址,削土為堡暫居。後知縣高衍慶增修落成,周圍一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二丈。成縣城池 ,宋始建。元至正二十八年,平章蔡均彰、明洪武五年,知縣鮑子信俱重修,周三里,高一丈七尺,池深一丈。崇禎九年,知縣謝鏞移治西北隅,而以舊城為外郭。按《舊志》:「城有四門,皆覆以樓。東曰東安,西曰西成,南曰南熏,北曰北辰。」

秦安縣城池 金皇統中建。明景泰元年知縣向質、成化九年同知張洪定、弘治十八年知縣趙威,相繼重修。嘉靖二十一年以例增修,周三里九十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二丈五尺。按《府志》:「城有南北二門,覆以重樓。南曰濱渭,北曰憑隴,衛以月城,亦樓其上。南曰龍翔,北曰斗拱。自明天啟元年以來,更無興建。」 於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王永禎捐俸修理新建角。

樓四座

清水縣城池 ,周孝王封非子所築。魏司馬懿增築,以拒諸葛亮。明洪武四年,知縣劉德重修。嘉靖二十一年知縣江潮,萬曆二十一年知縣文中質皆以例增修。周四里二百八步,高三丈,池深一丈,東西二門。按《府志》:「角樓四座,女牆甃以磚,窩鋪一十四所,俱雄偉壯觀。」

禮縣城池 明成化七年知縣張元建。十九年知縣劉淵重修。周三里,高二丈五尺,池深七尺,東西二門。按舊《志》,「禮故無縣,亦無城,惟有禮店所。」 成化間,就所城迤西,拓地建城,蓋以所之西城為縣之東垣,惟增築南、北、東三面。所城舊有南北二門,縣城亦開南北二門,而復於所西。縣東通一門,曰穿城門。萬曆三十年,以軍民出入有妨,又於所東闢一門,曰「東門。其城惟土垛用甎,門覆以樓,四角俱有敵樓。階州城池 ,即古柳樹城甎甃。明洪武四年,指揮褚友仁重修。成化中守備尹鳳、弘治中守備周尚文,嘉靖初守備霍璽、陳謨相繼增修,周二里有奇,高二丈四尺,池深八尺,四門覆以重樓。」 按《州志》:「城有四門,東望春門,西鎮羌門,南望江門,北望宸門。」 隆慶間,復建土城於甎城之西,三面環抱。「甎城周五里,高二丈,池深五尺。周圍四里六分,闊如之。」

文縣城池 「唐德宗時,以文縣舊城窄小,移於故城東。明洪武二十八年,開設千戶所於城東一里。成化六年,始建縣城於所城之西。萬曆二年增築,周二里三分,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 按《縣志》:「萬曆六年,守備孟孝臣建外城一道,長一里三分,北關一座,曰禦保門。三城連屬,雉堞相望。」

秦州城池 :唐天寶五年,王忠嗣築雄武城。宋知州羅極築東西二城,東城已頹。明洪武六年,守禦千戶鮑成約西城舊址而築之。周四里一百四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二尺,東西二門。嘉靖二十一年,知州李鯨城西郭闢南北門。按《州志》:「城闢三門,東曰長安,西曰西寧,上俱有重樓。南門亦如之。外環池深二丈。」

皇清順治甲午,地震,城崩樓傾,知州姜光蔭督工修。

理民居以奠

徽州城池 ,宋、元以來有之。明洪武初重修。正德六年,蜀寇陷入,知州侯禋充拓,建鐘樓於山巔,勢乃壯。嘉靖初,同知丁濬、知州白松增築。萬曆中,知州歐梅、王鴻儒、宋洛因舊城屋甃以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