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5 (1700-1725).djvu/10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周五里三分,高二丈,池深一丈,闊稱之。按舊志,「城有四門,東曰望京,南曰通蜀,西曰鎮羌,北曰眺隴。」

兩當縣城池 ,始建未詳。明宣德中,知縣史忠重修。正德十一年,知縣高騰增築山城,以捍西隅。隆慶二年,城圮殆盡,知縣張效良復加修築,周三里,高二丈,池深一丈五尺。崇禎丁丑,知縣徐文獻以城經殘毁,率民居之於西北山巔。按《縣志》,「城經殘毀之後,士民於西北山巔聊築數椽以居焉。」 至

皇清康熙年間,縣官整理修立房屋,漸有興復之象。

岷州衛城池 築於唐末。明洪武十一年,開設衛治,指揮馬煜始築新城,周九里,高二丈二尺,池深一丈四尺。闢四門,覆以樓。東曰「春熙」 ,南曰「和政」 ,西曰「安遠」 ,北曰辰宿。箭樓七座,角樓四座,窩鋪二十五座。弘治十一年,副使張泰添修四門甕城、樓櫓、弔橋。隆慶二年,副使劉侃展築北城一角。隆慶六年,地震,城樓傾頹。副使呂鳴珂大加幫築,修東西北樓三座,月城樓三座。萬曆九年,副使羅維垣重修西營小城,以為藩衛,規制雄偉嚴整,稱「金湯重鎮。」

洮州衛城池 ,明洪武二年,曹國公李景隆始建。周九里,高三丈,收頂二丈,池深一丈五尺。闢四門,各覆以樓。東曰「武定」 ,南曰「鎮南」 ,西曰「懷遠,北曰仁和。」 小北門一座,角樓四座,窩鋪五十五座。成化五年,指揮李隆重修。弘治間,副使張泰增修。萬曆十年,副總兵李昫因山水衝北城,截築西北順川,循山而東。十二年,副總兵李芳築新牆一道,長一百八十丈,敵樓四座,屹然為巨鎮云。

附:舊洮州衛城池 ,「晉永嘉中吐谷渾所築。後周逐吐谷渾而得其地。唐為臨洮郡。明初時,城盡圮,始築為洮州衛城,周二里,高一丈八尺,池無自,改建新城,以其地為塞,尋更為堡。萬曆元年,操守楊繼芳重加修築。」

靖遠衛城池 ,唐、宋會寧故址。明迭列遜巡檢司統戍兵,防河凍耳。正統間,始築設衛城。成化間,指揮奉檄增築挑濬,周六里,高三丈五尺,基闊五丈,收頂二丈五尺,闢三門,覆以重樓,壕深三丈五尺,闊稱之。城內苦水,鹹不可食。近來守臣引黃河入城,軍民利賴。

西固所城池 ,自漢元帝時開設,所謂「武都戍」 也。宋紹興二十年,改為縣,縣令張俊良修築。明洪武十四年,千戶姚富展築,以舊城為西關。其城東西三百步,南北二百五十步,周三里,高三丈三尺,闢四門,池深八尺。東曰望陽,西曰戎服,南曰鎮靜,北曰永泰。南、北、西三門俱覆以樓。東門在駝嶺上,無樓。水門二座。萬曆三年增築,比舊巖峻壯觀。

鞏昌府關梁考    通志府志合載

本府。隴西縣附郭。

首陽關 在府城西四十里首陽故城。

後川關  藥鋪關

赤山關 俱在隴西縣界。

便民橋 在城北十里深安溝,僧蔡理如募建。「古渭橋 」 ,在城北十里之內。

安定縣

巉口關 在縣境

廣惠橋 在縣東一里

永濟橋 在縣東六十里。

永安橋 在縣北六十里。

東土橋  、鎮遠橋 俱在城東。

西土橋 在縣西

北土橋 在縣北

便民橋 在縣南

會寧縣

烏蘭關  青家關

西寧橋 在縣東三十里。

後川橋 在縣東四十里。

界首橋 在縣東一百四十里。

范家橋 在縣西五里

通渭縣

「閉門關  。」 「華川關  。」 石門關。

溉橋 在縣東十五里

韓橋 在縣東三里

朝陽橋 在縣東一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