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5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平涼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府縣志合載

本府。平涼縣附郭。

平涼府儒學 在府治西北,西屬之府治,明洪武四年,同知高頁建。啟聖祠在

文廟內:「名宦」 、「鄉賢」 二祠在廟左右。

崇文書院 在定北門《舊韓府》右。

正學書院 在東郭門外,即新塔寺舊址。平涼縣儒學 在縣南。明洪武間建,宣德十年重修。

外州縣

崇信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間建,永樂元年重修。按《縣志》:「在縣東五十步。」 明洪武四年知縣王軫建。嘉靖元年知縣楊梅重修。明末兵燬。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武全文經始修葺大成殿櫺星。

門,次第告竣。工未竟,陞任去。十三年,知縣于元煜繼繕之。兩廡戟門,啟聖、名宦、鄉賢等祠前後落成。明倫堂在大成殿後,學舍在廟東偏,今廢。華亭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泰定二年建,明洪武六年重修。

鎮原縣儒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間建,正統七年重修。

固原州儒學 在州治西北。明成化六年建,嘉靖六年重修。按《州志》:「在城內大街,總制秦竑建。郜光先肇開雲路,黃嘉善,兵備道董國光建。牌坊三座,廟貌偉然。」 按王恕《修學記》:「弘治十年,戶部尚書秦竑,總制三邊,駐節固原,以廟貌草創,狹陋弗稱。命生員張學正易城中之地,為學廟之基。造大成殿八楹,崇五尋,戟門」 、櫺星門各三間,崇二尋;兩廡各二十五間,崇二尋。殿後起明倫堂五間,東西齋各六間,堂後師舍四所,齋後生徒舍四十間,戟門左神廚三間,右神庫三間,生徒舍左饌堂五間,右廩庾三間。

涇州儒學 在州治西。明洪武間,同知李彥恭建。二十六年,知州陳希秀重修。

仰山書院 在州南。明嘉靖三十七年,參政遲鳳翔建。

靈臺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宋大觀三年建。元致和二年重修,明洪武十五年增修。按《縣志》:「明天啟間,知縣李文蛟重修學宮廟舍,頗稱完備。屢經寇變,止存正殿、明倫堂,數瓦數椽。後知縣敖浤貞修築山堡,議建儒學二宅於新縣治之右。未舉行。」

皇清順治丙申年,知縣王居中因昔所議地建教諭。

宅一所,內庭三間,東西廂房各二間,公堂三間,後為書房,大門一座。丁酉年,建訓導宅一所,內庭三間,東耳房二間,西耳房一間,公堂三間,大門一座,耳房各一間,正殿五間,東西廡各十間,戟門三間,啟聖祠三間,宰牲房三間。「知縣郭之屏建櫺星門坊三間,外橋一座,附泮池角門一座。」 知縣賈應昌建。兵火後,傾頹殆盡,知縣黃居中備為修葺,正殿、兩廡。啟聖祠、明倫堂、庠門、禮門俱增修如舊制。名宦祠在戟門左。鄉賢祠在戟門右。

靜寧州儒學 在州治東南。明洪武六年,知州歐陽信建。

莊浪縣儒學 舊在縣治西北,明洪武間,知縣張亮建。嘉靖三十三年,知縣張國賓徙縣治東北。

隆德縣儒學 在縣治北。明洪武間建,永樂八年重修。按《縣志》,「學廟舊建城內北隅,明萬曆間遷城外東南隅,遭寇焚燬。」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郭亮復移置城內舊址,工未告。

竣。十六年,知縣常星景捐資修葺,煥然聿新。正殿五間,啟聖祠三間,東西廡各十二間,戟門三間,櫺星門坊三間,名宦鄉賢祠各三間,周圍垣牆三百六十丈。明倫堂三間,儒學門三間。文昌宮在明倫堂東南隅。魁星閣在櫺星門外泮池,因官泉開,魁星閣前面。

學田 共二百五十七畝,除建學地基並荒蕪外,實熟地三十七畝六分五釐,額徵租銀一兩八錢八分三釐五毫,供學道按臨賑給貧生,餘充兵餉。

平涼府戶口考        通志

府總

《實在》戶、四千二百五十八戶:

原額民丁十三萬一千一百七十丁,共徵銀二萬四千二百七十六兩七錢一分四釐八毫二絲三忽五微八纖四渺。內除優免逃亡外,實在丁四萬四千五百九十一丁,該徵銀九千二百八十六兩八錢六分九釐二毫五絲八忽一微五纖五塵三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