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5 (1700-1725).djvu/7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東一百二十里

開遠堡 ,宋時置,元陞為縣,隸開成路。

平安寨 ,在開成東一百二十里。

耳朵城 在州東北一百六十里。宋慶曆中重修,今廢。有遺址。

甎城兒 ,在白馬城東三十里,有遺址,《涇州》。

共池 在州北五里。《大雅》:文王伐密。《詩》:「侵阮徂共。」《詩》註云:「阮,國名,古阮國之地,即今州之共池是也。」武王時為畿內諸侯,居涇之陽。今華嚴海印寺下水泉湧出派趍,二池相連,故謂之共池。井見《山川考》。

王母宮 在州西三里回中山,下臨涇水。舊《志》:「西王母乘五色雲下降,後帝巡郡國,望五色雲祀之,而五色雲屢見於此,因立祠。」 後改為宮。宋陶穀有記載其詳。

振履堆 在州境,故老相傳,夸父逐日振履於此阜上。

烏氐故城 ,在州東南。漢為縣,屬安定郡。王莽曰「烏亭。」 東漢復舊,晉因之,後省。

涇川廢縣 在州北五里。本漢安定縣,東漢省。後魏置涇川縣。唐改保定縣為涇州治。廣德元年,沒入吐蕃。大曆三年,收復。金復曰涇川。明初,省入涇州。

涇陽故縣 在州境。漢時與朝那並置。東漢省涇陽入朝那。

皇甫頭 在州西北二十里,即皇甫和所居處。有皇甫嵩讀書堂、皇甫節婦祠在焉。

百泉故城 在州城西三十五里。泉眼噴出,亂流難計,故名。後魏置長城郡及黃石縣。西魏改黃石為長城。隋開皇初,郡廢。大業初,改縣為百泉。明趙時春《記》云:「涇西暨平涼,同據涇川,而以百泉為境。其南山谷有泉數十,西去涇源之百泉百八十里。蓋涇川有定不可易,而二百泉原委乎涇。」

保定故城 在涇水之北,即隋安定郡。唐武德元年,討平薛仁杲,改涇州。天寶元年,復為安定郡。至德中,惡安祿山叛,更名「保定。」 明始徙涇陰,為今州治。

薛舉城 在州東北十里。唐太宗破薛舉於此。黃河堰 在州城北。唐刺史安敬忠築,以捍河流。旁多斥堠,路入安西。張籍詩云:「道旁雙古堠,猶記向安西。」 即指此。

薄落亭 在州界,一名「瓦亭。」 唐肅宗幸靈武,牧馬於瓦亭川,即此。

長武寨 在州東七十里。宋范仲淹奏差宋良等部領蕃漢軍馬,往涇州長武寨把隘,有龍馬寺在內。相傳宋太祖微時,遇僧守嚴,異其骨相,陰使畫工圖於寺壁,今猶模糊可辨。按「長武寨」 即邠州長武縣,原屬涇州故址,故及之。

靈臺縣

密須 在縣境。密須氏不恭,文王伐之,為周地。陰密城 ,在縣西五十里。城內有密康公塚,秦白起遷於此。漢置縣。隋省入鶉觚。唐貞元間,武康郡王李元諒復築之,即今百里鎮。

靈臺 「相傳周文王所作。」 按文王靈臺在今鄠縣,今縣東北十里有臺山,蓋取此為名。又縣東一里有靈臺觀,對白雲洞,元清虛子建,殿宇尚存。

陰槃城 漢縣名。後魏置平涼郡。隋開皇初廢。鶉觚 漢縣。東漢改屬北地。後周割鶉觚地,置三龍縣於岐州。隋大業元年,以安定、鶉觚始析置靈臺縣

朝那城 在縣西北九十里。城址不存,惟有朝那祠,環居之民尚貿易於此,為「東朝那市。」 西屯鎮 在縣西三十里,郭子儀遣將白元光破吐蕃屯兵處也。遺址尚存。

讀書臺 在縣東北五里。晉皇甫謐讀書處。良原城 ,在縣西北九十里。隋大業元年置。唐興元年間沒吐蕃,貞元四年復置。元省入靈臺。今為良原鎮。按「良原」 ,即廢縣西南三十里之白石原也。原分為兩,一曰良原,一曰良社。

料馬臺 即陰密城之西山,壁立千尋,極巔闊平數頃,古木流泉,時為覽勝者所棲止。相傳李元諒曾料馬其上,因名。

牛仙客故宅 ,在縣治西。唐中和間建,為「勝果寺。」

牛僧孺別墅 在縣南離山之北,後改為「至定寺。」 內有銀杏一株,相傳為牛氏所植。

涇臺 ,在城東三十里保岩山之巔,可望百餘里,雲霧生於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