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7 (1700-1725).djvu/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張貴湃 新增障貼渠東岸者。

陳敬《壅水湃 》支屬唐渠,在寧化寨段。

槽八 ,跨渠、過水。漢四,唐四。

瀉水暗洞 ,舊在王澄堡,段木造。節年宿水壅積,撤瀉不便。巡撫崔景榮檄同知王三錫,相其地利,於張政堡段督夫採石,創新洞瀉。城南諸堡。宿水第洞口迤東,地有黑沙,湃岸難立。靖鹵渠 ,乃元昊廢渠也。舊曰「李王渠」 ,疑即古之「艾渠。」

寧夏中衛

美利渠 ,舊名「蜘蛛」 ,長五十八里,溉田三百餘頃。

石空渠 長七十三里,溉田百七十餘頃。明弘治初,參將韓玉又加修濬,口狹腹闊,俗呼「缸子渠。」

白渠 ,長四十二里,溉田百七十頃。

棗園渠 ,長三十五里,溉田九十餘頃。

中渠 ,長三十六里,溉田百二十餘頃。以上五渠,在河西。

羚羊角渠 ,長四十八里,溉田四十餘頃。七星渠 ,長四十三里,溉田二百一十餘頃。與《鳴沙州》共。

貼渠 ,長四十八里,溉田二百二十餘頃。羚羊店渠 ,長四十五里,溉田二百二十餘頃。夾河渠 ,長二十七里,溉田四十餘頃。

柳青渠 ,長三十五里,溉田二百八十四頃。勝水渠 ,長八十五里,溉田百五十餘頃。以上七渠在河東。

靈州千戶所

漢伯渠 引河流,長九十五里。明洪武初濬之,灌田七百三十餘頃。

秦家渠 ,古渠也。引河流長七十五里,灌田九百餘頃。而里仁、李羅大中皆其支渠。

閘 二大明漢伯。秦漢渠口水利不通,巡撫崔景榮檄令以石券成。水澤既疏,生民永利。張公堤 ,河東道張九德築長湃,民懷其惠,以「張公」 名之。

寧夏衛城池考        衛志

本衛

寧夏衛城池 ,漢朔方地。宋景德間,趙德明內附,假以本道節制,始遷改興州。今城寔其故址,圍一十八里,東西袤於南北,相傳以為人形。元末寇亂難守,棄其西半。正統間,以生齒繁庶,復築其所棄,即今之新城。統甃磚石環城,引水為池。城高三丈六尺,基闊二丈,池深二丈,闊十丈。門六:東曰清和,南曰南薰。南薰之西曰「光化」 ,西曰「鎮遠」 ,北曰「德勝。」 德勝之西曰「振武。」 重門各三。內城大樓六,角樓四,壯麗雄偉,上可容千人。懸樓八十有五,鋪樓七十。外建月城。城咸有樓,南北有關。萬曆二十年,兵變灌城,間有浸圮,諸樓皆燬。逾年,巡撫周光鎬、副使尹應元再一修之。嗣是巡撫楊時寧、黃嘉善、崔景榮相繼修建,城樓漸復舊制,仍為巨鎮偉觀。

後衛城池 週圍七里二分,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舊城築於明正德八年,在塞外花馬鹽池北,天順間改築今城。門有二:東曰「永寧」 ,北曰「威勝」 ,萬曆三年開;南門曰「廣惠」 ,萬曆八年,巡撫蕭大亨題允。磚包。

中衛城 周圍四里三分。明正統初,指揮仇廉奏益五里八分。天順間,參將朱榮奏益七里三分。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闊七丈八尺。門二:東曰「威振」 ,西曰「鎮遠。」 嘉靖初,開南門一。萬曆初年,巡撫羅鳳翱加東關,圍二百四十八丈。十一年,巡撫張九一題准甎包。

寧夏衛關梁考        衛志

本衛

長城關 在花馬池城北六十里,即總制王瓊棄長城所築之溝壘也。長五十里,關門上有樓,高聳雄壯。

北門關 開鎮置鎮遠關,去平魯城北八十里,是寧夏北境極邊之地。關南僅五里為黑山營,倉場皆備。

赤木口關 口寔劇衝,可容千馬,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