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起或伏。」 至此岡阜高出,遇雙河口水,折而西旋,狀若回龍然。

大旺山 在城東南。自蟆頤山南趨,或起或伏,至此,峰巒屹立,迴拱州城。明時建有大旺寺,後燬。康熙四十三年重建。郭璞《鈐記》有「大旺對金流,美女抱繡毬。有人葬此地,代代作公侯之偈。」 掛榜山 在治東蟆頤山右。有山屹立,似榜山崩。主應科甲。自宋及明,凡登第者,驗若左券。州人俗呼為掛榜山。

峨眉山 在城南二百里。來自岷山,連岡疊嶂,延袤三百餘里。至此突起三峰,其二峰對峙,宛若眉然。自州城望之,又如人之拱揖於前。宋人有詩:「不知立處高多少,只見星辰在下頭。」 龍洞 在治南三十里。有龍潛其中,遇雷雨時,或飛騰。元張宜詩:「山畔龍湫隱約間。」 即此。彭亡山 在舊彭山縣治東一十里。《唐元和志》:「周末,彭祖家於此而亡,故名。」 後漢岑彭擊公孫述,至武陽營所,問山名,彭亡而惡之,欲徙,會日暮而止,是夜果為刺客所殺。初,岑彭至其地,改曰「平無」 ,今訛為平模山。

平蓋山 在舊彭山縣治北,下臨繫龍潭,上有平蓋觀。

鼎鼻山 :在舊彭山縣治東北二里。山形曲如鼎鼻,故名。

金華山 :在舊彭山縣治東五里。有丈六佛像,夜多神燈。

盤石山 在舊彭山縣治東北六里,上有普照寺,藏宋太宗、真宗、仁宗御書。今無崖,半有石室。崌崍山 在舊彭山縣治東北一十二里,導江水出其南。

象耳山 在舊彭山,縣治東北二十五里。上有會昌村,下有寶硯、磨鍼二溪。龍池、蟹泉。

天社山 在舊彭山縣漢安橋上流。建安間,李嚴鑿天社山通東道。

北平山 在舊彭山縣治北三十里。上有天柱峰,夜見五色燈,莫測其數。漢張道陵得道於此。唐杜光庭詩:「天柱一峰凝碧玉,神燈千點散紅蕖。」

打鼻山 在舊彭山縣十餘里。劉宋時,譙縱據蜀,朱齡石討之,縱出兵塞打鼻山以禦之,即此。東山 在舊彭山縣治東龍爪灘下。宋虞允文次子公著,築室讀書於此。魏了翁為書「東山精舍」 四字。李璧詩:「木落天清遠嶺多,水平煙盡鏡新磨。周公謝傅皆塵土,病鶴閑來借一柯。」 熊耳山 在舊青神縣治西。《蜀志》云:「望帝以褒斜為前門,熊耳、靈關為後戶。」 即此。

五渡山 :在舊青神縣治東一十里。《景致》所謂「五渡魚舟」 ,即此。

三山 在舊青神縣治西北,有三山屹立,嘗聞牧笛景致,所謂「三山牧笛」 ,即此。

上巖 在舊青神縣東北五里,上有垂拱寺,相傳巖下嘗有龍聽僧講經。宋范鎮詩:「巖雨晴猶滑,溪泉直復紆。顧巖目眩轉,亂石步崎嶇。」 中巖 ,在舊青神縣,去上巖五里許,即諾距羅尊者道場。上有喚魚潭,客至撫掌,魚輒群出。又有羅漢洞,即牛頭尊者以木鑰扣石筍處。宋馮時行詩:「古院無人僧作佛,碧潭有水魚化」 龍。當年諾距小遊戲,一石擊碎成三峰。

下巖 在舊青神縣,去中巖二里。按《明一統志》又云「在彭山縣東南二十五里。」

慈老巖 在舊青神縣治東五里,下臨青衣水,有石刻。李璧詩:「洗盡一春歌酒塵,蒼江吹破碧粼粼。韶華過眼都如夢祗有三峰是故人。」 玻璃江 在蟆頤山下,即岷江也。源出岷山,瑩若玻璃,一名蟆頤津,即唐田令孜《沉孟昭圖》處。松江 在治東南,自蜀江分派,西南流繞州城,與醴泉江合,復入蜀江。

醴泉江 在治西八里。源自雙河,南來,繞州城與松江合入蜀江。

思濛江 在治南五十里。自丹稜縣東流過思濛鄉,至青神境入蜀江。

金流江 在治西南八十里。源出丹稜,東南流經州境金流鄉,至青神縣,南入蜀江。以其峻急難渡,故又名「難江。」

多稜川 在治西南七十里,南接青神地界。雙湖 在治西北十里,一自盤龍山東臘魚堰水,一自山西柏椿堰水,相合名「雙河。」

環湖 在治西。舊有沼,州人為矼梁塞之。魏了翁為守,特疏鑿之。其西為洞曰「西港。」 又西為傳館,館之東為松菊亭,又東北為雪橋,橋之東為起文堂,合而名之曰「環湖。」 了翁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