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修。

丹稜縣城池 ,古無城郭。明成化丙午,知縣楊昺創築土牆,後知縣陳鏡、湯克諧相繼成之。闊一丈,崇一丈五尺,周五百丈有奇。正德中,僉事盧翊檄知縣劉臣、包以石、知縣袁瓊又增修之。弘治十七年,知縣江謙即其崩圮重加補葺,為門四:東曰「迎曦」 ,西曰「西成」 ,南曰「文明」 ,北曰「武備。」 自甲申後,燬塌無存。

皇清知縣張廷秀始招集居民,掃薙街渠,城垣乃出。

然頹危如故。後知縣盧帝臣增修,漸次復舊。至於池,在西城者即龍溪水,旋繞而下,會於南城之滄浪,東折而合於思濛江,北郊則皆山也。舊無池,當戒嚴時決壕以障之,今廢。

彭山縣城池 舊土城周一千餘丈。明成化中,知縣樊瑾修之。正德中,僉事盧翊包之以石,門四,曰「濯陽、望眉、臨邛、通津」 ,外環以壕。舊址尚存。

皇清康熙元年,併入「眉州。」

青神縣城池 明天順間,知縣任廣、鄭瓚相繼創築土城。正德初,知縣曾鼐增修。嘉靖間,楊麟包石,周百六十丈,門四,曰「青陽」 、「聚奎」 、麟西「鴻化」 ,外環以壕。舊址尚存。

皇清康熙六年,歸併眉州。

眉州關梁考      州縣志合載

本州

永興橋 在治南,舊名「柏木橋。」 康熙初,知州趙蕙芽重建,額今名。

迎恩橋 在治東,舊名「放生橋」 ,一名「永濟橋。」 明宣德間修,改今名。

離別橋 在治西

通惠橋 在治西,眉人王楫建,知州金一鳳重建。

通津橋 在治內學宮右石橋。渠水注泮,復自東南水洞注江。江水汎漲,有魚泝躍泮池,若登龍門狀。主應科第。明萬曆年間,萬安坊書「泮水通江」 四字,故名。今坊燬渠淹,止橋存。

三蘇橋 即三橋鋪,在治南十里。知州金一鳳重建。以近「三蘇」 故里,改今名。

李相橋 在治西八里,跨醴泉江。宋敷文閣學士李燾建,久廢。康熙四十六年,知州金一鳳重建。

石橋 在治西九十里。宋禮部尚書李碧建。種德橋 在治南十五里。

登雲橋 在治南十五里。

老友橋 在治西三十五里。

忠孝橋 在舊彭山縣治北。旁有漢張綱、晉李密祠,故名。

埋輪橋 在舊彭山縣治北二里。《埋輪》,漢張綱事也,時嘉其忠,故以名橋。一云:漢朱遵與公孫述戰於赤水門,先埋其車輪於橋側,後因以名。知州金一鳳重修。

麒麟橋 在舊彭山縣治南。後漢朱褒獲麟於馬頰嶺,因以名橋。一名「任公橋。」

觀音橋 在舊彭山,縣治西四十里。

青牛橋 在舊青神縣治東。周時,老子騎青牛出關過此,因名。

玉津 在治東四里。宋陸游詩:「玻璃江上送殘春,疊鼓催帆過玉津。」

魚鳧津 在舊彭山縣治北二十里。《唐郡志》:「犍為有魚鳧津。」

丹稜縣

普濟橋 在治西郭外。明景泰間,市人余慶刱建。成化丙戌,知縣楊鐸更修木橋三間,命名「普濟。」 弘治甲寅,知縣湯克諧易名「西成」 ,并為《記》。德化橋 在治南郭外。有古塚,深瘞於水,不知始於何代。成化中,知縣楊鐸率邑人士捐金立木橋三十四,題曰「德化。」 成化中,水齧而圮,知縣湯克諧改作石橋,增大規模,更名「永安。」 有記,今復廢。

迎恩橋 在治東二里。成化丙戌建。

大石橋 :在治西南二十里。

小石橋 :在治西南十五里。

放生橋 在治東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