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有鳳鳴於上,故名。山巔有文昌宮,龍井中有此君軒,右有萬壽寺、竹梧堂、連雲堂、霜鐘堂、鄂韡堂。前察院,行臺布政分司,昔人題其景曰《鳳鳴朝陽》。

清富山 在縣城西,為五山之首。上有清富樓,左有迎曦亭,右襲香亭,前來薰亭,後望熙亭。山背壁立九摺,宋人大書九摺屏刻於崖畔。有石插溪中,水湍處亦刻有字曰:「赤沙步。」 以左右沙皆黃色,而此一步獨赤,城即因其險而圍之。其麓為古榮王府城址,其前為古紹熙府治,景曰清富登臨。宋丞相張商英《記》云:「為富不清。為清不富。二者兼之。難乎其名。」 榮公范鎮詩云。「坐酬風景登清富。」

蓮宇山 循清富而東,在五山中巔。敬一亭畔文廟,左儒學,右諸祠。學廨,宋太守刻二字於碑陰,樹學宮正殿後,宋人刻《九域圖》於碑陽。天慶山 ,聯鳳鳴而左,自西至此,為第四山。上有天慶觀,下有神龜厓。蓮花池前為縣治,有愛蓮亭、六合亭。

桂林山 在縣城東,跨於舊縣學,有衡陽王書《文明碑》。五山橫亙,堞雉聯飛,延袤三里,望如重城,故邑名五山,又曰「五陵。」 分巡按察司僉事李斆登樹碑於縣,題曰「小錦城。」 榮梨山 在縣東十里,一名舞鳳山。巔有龍池,旱不涸,雨不溢,池口常有雲氣。池右有巨石,方廣丈餘,下為洞,仲淳題其洞曰「噓陰。」 山腹有龍洞,上下二間,深不可測。洞中石白如玉,兩溪環流,真神物也。宋封舞龍為靈應侯。上為慈雲寺,石崖有飛仙足跡,長尺有二寸。昔人題其景曰「龍湫夜月。」 山有古松竹,皆作龍形,其高可眺百里。按《總志》,龍池禱雨多驗,有龍形竹,俗謂之羅漢杖。

榮德山 在縣東十五里。一名希彝山。宋陳摶初修真處。又名大老君,與榮梨對峙。山在川谷中,獨拔五百餘尋,上有希彝觀、老君祠、修道石室二十四所,龍池、千葉蓮。山畔唐刺史薛高立碑,宋判紹熙府曹公希彝山砦保守碑。路險,遊人罕到,景題曰「榮德晴嵐。」 按《總志》:在縣北四十二里,其高插天。

大佛山 在縣南一里。唐人刻《大佛》,與山齊,架殿十層,高四十七丈,闊十五丈。

中和山 在縣南一里。屈曲三洞,深廣各容百人。宋人刻「中和」 二字於山畔。

龍頭山 南聯中和。上有塔,高十尋,有三教堂;下百步為榮門山,有元壇觀,舊名「虎頭」 ,知縣寧羌王夢魁易此字,移元帝祠以鎮之。今有觀在山下,廢不治,知縣張九思改三教堂後,題為「興國寺。」

鳳栖山 在縣西二里,一名望景山。上有萬景樓,今為上皇觀。山畔有仰高亭,有鳳栖古洞,麓為迎恩亭。厓下古刻石佛幾萬景題「萬景岑樓」 ,知縣李銳書。傍厓跨水於亭,熊侯大輅刻洞口桃花於石。

榮隱山 在縣西三十里,一名筠山,有榮隱先生修道於此。石室一所,不著時代。山左有石方聳如印,又名石印山,又名老筠臺,景題《筠山夕照》。右有雲隱庵。按《總志》:在縣北三十里,相傳古有雲榮先生修道於此。

榮陵山 ,在縣南二十里。上有大柴寺、太保祠,屢著靈異。

奉真山 ,在縣南三十里,左龍頭山,右清涼山。前巨池周四里,擁斯水經其下。唐奉真寺,今清涼寺在焉。

聳雲山 在縣北二里。宋太常博士王夢易夫人向氏鑿洞於此山下,誓教二子,庠序皆成名儒。後人題其洞曰「講教。」 下有玉泉,清冽異常。金城山 ,在縣北二十里。周迴三峰如垣,地產古竹,榮中第一佳處,彌陀寺在焉。甲申寺焚,竹今無存矣。

梧桐山 在縣東四十里。山最高廣,俗呼「梧桐溝。」

鳳凰山 、土門山 :俱在縣東三里。

馬鞍山 在縣東南四里。

龍標山 在縣東十里

蔣家山 在縣東二十里。

雲鳳山 在縣東十五里。又名「雲峰。」

石鳳山 、恩沐山 俱在縣東四十里。

磬石山 在縣東十五里。有洞,廣百尺。

板凳山 在縣東十五里。

虎榜山 、高松山 俱在縣東北二十里。榮門山 在縣南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