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作大字歌贈之

子雲洞 ,在子雲亭之右。石床丹竈,森然臚列,依稀一仙境也。王叔倫書。大儒不文,下筆動九天之風雨;大將不武,揮戈掃萬里之煙塵。於洞之石壁,題曰:「子雲仙境。」

朝峨洞 ,在縣北六十里,四望溪之右。峭壁凌空,寒潭映月,修真之士多憩於此。

萬花春谷洞 在茗雲山縣北十里許,與二峨相對。邑人劉寄題,趙吏部正學有詩:「憶昔茗雲峰上峰,人在萬花春谷中。泉噴寶珠聲漸漸,水流太極光溶溶。舉足方行兩三步,仰面雲開千萬重。嵯峨天外遙相見,吾將抱月出峨東。」 小鬼巖 在縣南三十里。

月巖 在縣南五十里沐溪之左。

《化隆臺》石 在縣南五里黃花沖。有邵博與妺夫、進士朱虛及妺花生墓。

三聖石 在縣北六十里。

石筍 在縣南七十里

石牛子 在縣南五十里沐溪山。

月石 在縣東北六十里。崖畔有石如月形,因書「白崖蒼月」 四字於上。

四望山 ,在縣東一百里。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南一百里。」

江水 在城東,發源於氐道縣之岷山,經灌口至成都,一支由新津至武陽合流,與嘉之青衣沬水會,抵沉犀之東。一曰錦江,一曰犀水,此江水四瀆之一也。漢成帝時,得玉磬十六枚於水濱,劉向上封事,「制禮作樂,以興教化。」 按《總志》、「《明一統志》,漢水在縣東北一百八十里。漢成帝時得古磬十六枚於水濱,故亦名寶磬川」 ,恐即是此。

清水溪 在縣南十里。源出馬湖,至孝女渡入江。

四望溪 在縣東北七十里,發源三江鎮下,與岷江合進一十里,即古應寧舊縣。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北一百里。

葫蘆溪 :在縣北三十里。

瓊瑤溪 :在縣北十五里。

鹽井溪 在縣北二十里。明初產鹽,今湮。赤硃溪 ,在縣北二十五里。

石板溪 在縣北三十里。產石灰,可充井竈。蘿葉溪 在縣北三十五里。

井筒溪 在縣東北八十里。正德末,土人掘井煮鹽,忽泉皆為油,爇之甚熾,取以為燈,即經風雨不滅,但有雄黃氣,故名。今漸涸。

油花溪 在縣北九十里。

大脈溪 在縣北八十里,由西路通銅山。神塘溪 在縣北五十里。

隆透溪 :在縣東三里。

百枝溪 在縣南三十里。兩山皆松,柴薪多出於此。

東溪 ,在縣東二十里。土人堀地得石,《上題》:「東溪之湄,孕秀懷奇,偉哉大夫,文章之師!寶而藏之,赫然有光,視草判花,與歸玉堂。」

沐溪 在縣南五十里。源出沐川,溪左有洞,形如半月。

隆溪 在縣東南六十里。古沙州治。

磨羅溪 在縣北六里

隆淵沱 ,在縣西二十五里。

犀牛沱 ,在縣南二十里。迺古沉犀處。

南安沱 在縣南十七里。水濱有石,形如雙魚。蟆頤灘 在縣北五里。御史盧雍、僉事張思齊鑿石平險,至今安流。按《總志》:在縣北十里,險能壞舟,御史盧雍平之,人以為便。

石馬灘 在縣北三十里,岸上有石馬遺跡。崖門灘 ,在縣東三十里。

金雞灘 在縣北三十里。崖門、金雞二灘,號奮湍激,勢若奔雷,至秋冬水涸,淪沒最苦。萬曆間,御史吳檄修,竟以難阻。今幸水勢改平,舟行無虞。

隆角池 在城西,乃邑之水星也。脈接鳳山,一泓清冽。狀元楊升菴有「泉頭自古生隆角池上,於今有鳳毛」 之聯,蓋深有取云源。自翔鳳橋由北壇穿城入池。嘉定分守喬築臺於中,建鄉賢祠。前知縣徐嘗植蓮最盛,為一時人文瑞徵。後改為真武觀,居民壅遏水道,蓮遂敗。知縣胡學載疏種更茂,增植楊柳芙蓉其上,蕩漾爭妍,士大夫多會飲於此。甲申之後,水道淤塞,樹植無存矣。

榮縣

鳳鳴山 :在城,為縣之主山。相傳古竹實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