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三洲 西岸斷續而下,金石榿林景川雲豁詩「練光分派入三洲」 ,即此。按《總志》在縣治西,蟠龍河 在縣治東十里,山溪也。至九盤之下而會於江。

海棠池 在縣治東三十里,雖亢旱,水不涸。「佩玉泉 」 在縣治北五里古涇口之上,從巖巔飛瀑而下入於江。石刻今存。

花溪 ,按《明一統志》在峽江縣西六十里,發源雅州瓦屋山下,注嘉陽大江

犍為縣

黃旗山 在縣東一里。形如展旗,屹立江左,拱護城郭,俗呼為「大小黃旗。」

天馬山 在縣東三里,列犀江之左,雙峰秀麗,有驊騮騰漢之狀。

誥軸山 ,在縣東三里。

文筆山 在縣東十里。鄧侯建塔於上。

喜雨山 在縣東十二里。正德間,天旱,知縣程麟禱此,即雨,故名。

八墩山 在縣東七十里。綿亙迢遙,八墩上聳,望之煙雲滿目。

鐵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產鐵,剛利。諸葛嘗取為兵器,遺跡已沒。

隆馬山 在縣南十里。即孝女淑先雄棲神處。犍為山 ,在縣南十五里。形如伏犀。昔人以「犍」 名縣,蓋象此山從建牛之義。舊云西南立石如牛,故名犍為,如敘府石牛寺是也。

沉犀山 ,在縣南二十里。秦李冰沉犀以壓水怪。說者又謂見犀牛渡江而沉此山下,故古有「來犀鄉」 之名。

子雲山 在縣南二十里。漢揚雄隱居,構亭於上,即劉禹錫《陋室銘》云「西蜀子雲亭」 是也。絕頂有清淺一池,不盈不竭。知縣胡學載伐石,題「懸池」 二字。

崖門山 在縣南四十里。怪石巉巖,往來不便。宋開熙二年,陳文饒開鑿,人得安行。有宋嘉定古碑。

香爐山 ,在縣南五十里。高峰侵漢,《堪輿》呼為「犍之捍門。」

大定山 在縣西一里。壁立環抱,儼若列屏,一名「翠屏山。」 成化間,建資聖寺於其中。宋邵博僑居此山之西,林木蓊鬱,為邑奇觀。昔時苦斧斤,斲落幾盡。

文豹山 在縣西南一里。起伏蜿蜒,壯麗有文,俗呼為「獅子山。」

牛心山 ,在縣西十五里。為縣來脈。

西溶三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曰底山、中山巔山土細而白,居民作陶,咸取足焉。

舞鳳山 在縣北二里。秀發三峨,形如飛鳳。上建岱宗、王母諸祠,三春景媚,士庶咸禱於此。前有石坊,題曰「舞鳳名岡。」 左右植梧桐,取鳳非梧桐不棲之義。明末燼伐殆盡。

皇清知縣劉靖寰復建如舊。又殿後東向,創建《白衣》

庵自是東南兩向,更稱「名勝。」 康熙二十年間平吳逆,繕營此山。土城、軍竈、池壕連絡三墩。州縣大路,即在此下。至今行者目擊神悚。

掛榜山 ,在縣北二里。平正壁立,昔人號為「犍江天榜。」

象鼻山 在縣北二十里,乃州郡通津。知縣管南山刻「象山古渡」 四字於崖之石壁,筆法甚勁。笏簡山 在縣北四十里。山間突出一石,端拱如笏,俗呼為黃笏簡。

金粟山 在縣北五十里,地多產桂。宋白貽田錫詩云:「金粟山前九月秋」 ,即此。《總志》云:在縣北一百里。按《明一統志》:「山多桂花,如金粟。」 又《縣志》云:「今蕪。」

塔頂山 :在縣北七十里。

書樓山 ,在縣北百里。郭璞《記》云:「孔子背書樓。」 紅壁山 ,在縣北百里,地產白鹽。

銅山 ,在縣北百五十里。

張綱山 在縣東北五里。以綱葬此得名。白崖 ,在縣西北五里。土人掘地得石刻曰:「嘉熙丁酉白崖老人逃難築室處」 ,題其屋曰「永安右福崖 。」 在縣西北三十里。

金雞崖 在縣北二十五里。

大巖 在縣北十五里,懸巖百丈,望之聳然。金蟾洞 ,在金蟾寺之前。祥符己未,升霞子題《迎仙洞》。

拱北洞 在縣北五里。漢張綱遺址。宋左鎮顏其額曰「文紀洞。」

沉犀洞 ,在沉犀山。上懸赤壁,下涌清泉。宋高士王叔倫居其左。倫善書,奉議大夫,知漢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