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龍岡   、洞雲岡   、「青岡。」

栖霞岡 俱在縣西

龍洞 ,在縣南真如崖下。

朝陽洞 在縣南浮圖崖後,或云即古清陽洞。蟠龍洞 ,在縣西十五里。

蝸角洞 在縣西十里

地仙洞 ,在縣北二里。

飛霞洞 在縣東,舊名「老虎洞。」

乾龍洞 ,在縣北三里。深不可測。

真如崖 在縣南聯大佛山麓,下有龍洞寺、真如觀、一勝亭。

浮圖崖 在縣南。宋人刻千佛於崖畔,又名「千佛崖。」 前有法華庵、濯纓亭,右有廣志寺。

晴雨崖 在縣南山中有泉,四時涓涓如雨,下崖上。「漢靖侯龐統祠」 、「川主惠民祠」 ,俱知縣王夢魁刻石。

「棗崖 連晴雨崖」 ,宋榮昌寇作,守臣賈昌朝禱於龐公祠。若凱還,折資陽銀山鎮祠前棗來過謁龐公果協賈,賈因書石為公立祠,刻棗崖於崖畔。

嘯臺 在真如崖右,相傳為孫登臺。

鳳翔臺 ,在縣東二十里。平正方廣,十丈餘,界威遠縣相傳「有鳳翔集於上」 ,故名焉。

蓮臺 在縣東,與嘯臺對峙。

釣魚臺 在縣南十里。詳《古蹟》。

五山 在縣北一里

紫金山 在舊威遠縣西。五色土、石聖廟在下。五雲山 在舊威遠縣南,常有瑞雲在上。鳴角山 在舊威遠縣東。《舊志》有鳴角疏鐘,為縣一景。

天皇山 在舊威遠縣北。

佛頂山 在舊威遠縣西四十里。《舊志》相傳,以古佛臨巖為一景。純陽仙題石壁云:「峭壁流丹。」 按《總志》:原在威遠縣西北三十里,懸巖百丈,石鑴佛像。

覆鐘山 在舊威遠縣東三十里,形如覆鐘。馬鞍山 在舊威遠縣東十里。

大老君山 在舊威遠縣西五十里,傳李聃得道於此。按《總志》,老君山原在威遠縣治西,高與峨山相望。

小老君山 在舊威遠縣西五十里。

石龍山 在舊威遠縣北三十里。

印山 在舊威遠縣南四十里。

插花山 在舊威遠縣南五十里,抵榮縣界。鳳翔臺 在舊威遠縣南四十里。舊傳鳳凰來鳴。見前榮縣內。按《通志》:「山形如臺。宋時有鳳鳴其上,祥雲竟日環遶。時人刻石紀盛。」 臺下世族多羅居焉。

賭錢臺 在舊威遠縣北六十里。舊傳:有二仙奕此。

碧佛洞 在舊威遠縣西二十里。

朝陽洞 ,在舊威遠縣西五里。《前榮縣》內亦載此洞。

青羊洞 在舊威遠縣東十里。

高洞 ,在舊威遠縣東六十里,為邑水口。龍洞 ,在舊威遠縣東五十里,前榮縣內亦載此洞。

燕子洞 在舊威遠縣東三十里。

文昌洞 在舊威遠縣東三十里。

風洞 ,在舊威遠縣東四十里佛頂山下。來儀洞 ,在舊威遠縣南四十里鳳翔臺下,戴九公養真於此。

中峰山 在舊威遠縣北一百里。山峰高聳,與資縣分界。

榮川 ,即古遯水在東。按《總志》「東合雙溪注焉。」 壽川 在縣南,曲如「壽」 字。

東川 在縣北,源自東按《總志》在治北,源自陵陽流出川谷中多產藥苗。

五龍溪 :在縣東十里。

桃梅溪 在縣東十五里。

樂陽溪 :在縣東二十里。

蔣家溪 在縣東二十五里。

渾水溪 、苦竹溪  俱在縣南二十五里。照石溪 ,在縣南三十里。

桂村溪 在縣南四十五里。即偏土橋。

蘆葉溪 在縣南四十里。

梅子溪 、紫金溪  俱在縣西十里。

玉字溪 :在縣西五十里。

谷芽溪 :在縣西六十里。

虎頭溪 :在縣西北六十里。

龍溪 在縣北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