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雙溪 在縣北三里。按《總志》:自西南來者濁,自東來者清,合流注富順。

梅香溪 在縣北三十里。

清流河 在縣西四十里。即長山河。

龍洞河 在縣北二十里。

梧桐溝 在縣東

白楊溝 在縣北

巖泉 在縣西

「雷鳴泉 」 在縣西,提學王文書,刻石。

古泉 在縣東,李銳刻石,有鯉躍出。

天生池 在縣西十五里。

一碗水 在縣西十五里,石泉。旱不涸。

倒流水 ,在縣北三里。

倒潰塘 在縣南三十里。

仰天渦 ,在縣北四里。

鐵牛沱 ,在縣西四十里。

長潭 :在縣西四十五里。

龍馬漕 在縣南十里

鳳翼洲 在縣南十里。科第視消長最驗,藾葉灘 皆長山河。古諺「眾水遶城如束帶,群峰附郭似排衙」 以此。按:榮山川兩支:肇東北者,山祖陵陽北來,而東達於南河,川源梧桐溝,東合龍溪而注於南河。肇西南者,山祖龍虎山西來,而達於南河,川源資江北合雙流而注於南河。城跨北山而東,西南瀕水為隍。此內條之「山川」 也。外四十里繞以長山,河由東北而注於東南,藩以鐵山,由西北而達於東北,此為外條之「山川」 也。回環重抱,蓄奇蘊靈,

龍會河 在舊威遠縣東四十里,勢如蟠龍。中溪河 在舊威遠縣南十五里,抵榮界。清水溪 在舊威遠縣北,有清水嘉魚為一景。硫黃川 在舊威遠縣治北四十里,源自山壑中來,傍有竅,硫黃隨流泉而出。按《明一統志》:「川傍一泉,有硫黃氣,因名。」

秦川 在舊威遠縣西南二十里。秦惠王克蜀,移秦人萬家實之。天寶間,名「秦川。」

獻寶溪 在舊威遠縣西北七十里。其源一自仁壽羅泉井山中發,一自兩母山發,至此合流。中溪 在舊威遠縣南雙溪清水之側。

水利附

本州

呂公堤 在州城三江門外。宋守呂由誠築以避水,今廢。

沙壩 「在東城外,頗寬平,民為蓬屋其上,水漲則徙近千家,蜀中濱江州縣所僅見也。舊有稅二十餘金,紿諸生油燈,今裁。舊生齒繁庶,力不能任木瓦,率蓬居此地。兵荒後,城中猶寥寥數家,無復住此者矣。」 此康熙六年所《志》也。

佛前壩 在大佛前,三江會流之中。讖云:「沙洲過佛前,嘉州出狀元。」 今洲似魚形,幾抵河岸,遠過佛趺矣。

老江壩 :在治東南十里岔水中央,縱廣十餘頃,民耕牧其土。

青衣壩 在治東南十里,與老江壩隔一水。白巖壩 在治北十里,又有菜市壩,與白巖聯。小渡壩 在治東北,隔錦江,以小萬渡得名。麻平壩 ,在治東北四十里,出玉門子,兩山夾峙如門,路由其中。

安谷壩 在治西十五里,即安谷鄉。廣於諸壩,隔沬水。

舊市壩 在治西,即舊市鄉,與安谷對岸。無底壩 ,一名「無比壩」 ,在沬水中央,縱廣十餘頃。

周村壩 亦在沬水中央,縱廣數十頃。

田坎壩 亦在沬水中央,縱廣如無底。

石柱壩 俗名迴龍廟壩,亦在沬水中央,縱廣如周村。以上四壩,皆安谷分地而異名。沬水支環而成洲,稍稱腴,曰引水便也。即州西南對岸亦安谷鄉地,故曰「廣於諸壩。」

紙房壩 在西尖山下,迤東有古家壩、鮑家壩,皆接壤。

長草壩 ,在治西,過尖山渡至蘇稽者是。「葫蘆壩 」 ,在治西三十里蘇橋鎮之上。

洞子壩 在治西三十里,過蘇稽河龍灘尾,與臨江溪接壤。

楠木堰 在治西十五里。起安谷鄉宋家場至馬落濠止,引沬水。

白灘堰 在治西十五里。起白灘渡至龍口山止引沬水。

隧山堰 ,在治西十五里。起石邛洞,至烏木樁止,穿洛都山而過,如隧道然,故曰「隧山。」 引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