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水心壩 、喬家腦 ,俱南洲也。

永興壩 在西路

《金子石 》《三洲》之一。

席草壩 在東山中

長草壩 在南江岸

疑狐壩 、郭村壩 俱在縣西北。

市街堰 在縣南一里,分流灌在古鄉。

永通堰 在縣南三里,分流灌永豐鄉。

龍興堰 ,在縣南十里,分流灌漢川鄉。

八小堰 ,同一溝也。每一里築土為閘,湧水上田,遶東城而下灌興平、新仙等鄉。

鑿箕堰 在縣西北五里。於大江分化流,遶山而下,灌永興鄉。

廖家堰 在縣北,山溪也,灌北郊雲吟壩。大堰溪 在縣西二十里,亦小山溪也,灌南安壩。

劉公堰 新名也,在縣南十五里。因漢川一鄉原用龍興堰水利,以地方稍遠,水心難周,往往失旱,民多逃亡。土人倡議白於縣令劉際亨,遂行勘視,決意新開。不數月而渠成,得播種焉。百姓德之,遂以其姓為名。

按:峽邑有三大堰、八小堰之名,同出青衣江水分灌溉焉。外此山渠溪澗,亦多資之。而最苦難者,莫過於正堰。江流急而下,堰水緩而高,必於大江中流編簍截之,復盡一邑之人,每歲早春時極力疏治,俾闊而深,乃得有濟。惟在為上者時勤踏勘,敬戒疏慵,使豪滑者不致漏役,則工多得以易成矣。

犍為縣

學堂壩 在縣南一里

黃旗壩 在縣東一里。居兩水之中,土人類治圃種蔬,貿易為生。今無人未墾。此康熙二十五年《志》也。

景星壩 在縣南十里

下壩 在縣南三十里。建下壩水驛。

園村壩 在縣南二里。土沃,多水利。

虎哮壩 在縣南十里大江之左。無人未墾。即舉人陳天一家死節處。

望鹿壩 在縣南十三里,民皆植桑養繭,以供賦稅,今無人未墾。康熙二十五年《志》

賴里壩 在縣南四十里。

馬。壩  在縣南五十里,宜賓接壤,今無人未墾。康熙二十五年《志》。

淨江壩 在縣北十五里。

杏壩 在縣北四十里。昔黃《角扁》水出怪石,作潮凶湧,商賈累經覆舟。知縣胡學戴捐俸治平,建水神祠。至今行舟無恙。

四方壩 ,在縣北六十里。道通州郡,村民頗集。面壩 ,在縣北六十里,與三峨對面,故名。犍為壩 ,在縣北九十里。一名龍池壩,即古玉津縣治。

馬桑壩 ,在縣北一百里。民皆植桑養繭。天池壩 ,在縣北一百里,與馬桑連。

大井壩 在縣東三十里,道通榮縣。

添壩 在縣東北九十里,接壤井研。

筒車壩 ,在縣西二十里。農家多用桔槔引水,故名。

落疆壩 在縣西二十里,與清溪通。

城南大堰一座,北黃土坎,鄧玉大塘一口,『開遠鄉舊塘五口,舊堰二座,新堰七座,新塘一口』。

「東蒙下鄉」 ,舊塘四口,陂塘三口,舊堰一座,新堰二座。

清溪鄉舊堰二座,新堰一座。

東蒙上鄉舊塘二口,陂塘一口,舊堰六座,新塘一口。

安仁鄉舊塘十二口,陂塘三口,新塘一口,新堰四座。

清流鄉舊塘十二口,新堰三座,新塘一口。隆池鄉「舊塘二口,舊堰四座,新塘八口。」

普寧鄉舊塘二口,陂塘四口,舊堰二座,新堰一座。

紫雲鄉舊塘三口,舊堰二座,新塘二口。

進寶鄉舊塘三口,新塘七口,新堰一座,明末甲申後,墾處不到,修復者少。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九月內農功始畢,知縣顏諮蒞

任,著頭里,凡近塘堰者,重加砌築,近筒車者,預儲桔槔,限期報竣,旱荒始有備。

榮縣

茭草壩 在縣南三十里。

鐵爐壩 在縣西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