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渡及津俱屬青衣江

犍為縣

石馬關 在縣北三十里。有石馬蹲踞,下即化隆臺。

四望關 :距縣七十里。

翔鳳橋 即古烏羊橋,在縣北一里。

三江橋 ,在縣東一百里三江鎮,古析川縣。貢舉橋 ,在縣南十五里。

沙谿橋 在縣東北九十里。

雙寧橋 在縣南八里

二氏橋 在韓、鄢二家之間。

女思橋 在縣南一里。淑先雄思親泣此,故名。「跨虹橋 。」 知縣陳懋功修。

槐鳳橋 在縣東南七十里。

迎恩橋 在縣東十里

大石橋 在縣東五十里。

新瑤橋 在縣北四十里。

天生橋 在縣西二里

榮縣

靈濟橋 在城南,唐貞元癸未,刺史張修建。望仙橋   、飛仙橋   、東華橋。

「子孫橋   。」 「玉岡橋   。」 「銀瓶橋。」

臥龍橋   。龍腦橋   。印仙橋。

普通橋   、永鎮橋   、壽川橋 俱在縣城東。其飛仙橋,修圮不常。

「長山橋   」 、「偏橋    。」 「道士橋。」

金石橋   。跳石橋   。小石橋。

聞喜橋   。何家橋   。虎頭橋。

通惠橋 俱在城西南。其通惠橋修圮不常。安定橋 在城西南,宋紹興郡守晁公武重修。郝家橋   、蓮花橋   、雙石橋。

進賢橋 俱在城南,其進賢橋修圮不常。迎恩橋   、范家橋   、玉溪橋。

觀音橋   。「團壩橋   。」 堯家橋。

通判橋   、西橋 俱在城西,其西橋修圮不常。

清流橋 、濟澗橋 俱在城北。

來蘇橋 見總志

觀音橋 在舊威遠縣東十里。

華延橋 在舊威遠縣東三十里。

中溪橋 在舊威遠縣南五十里,抵榮縣界。上橋 、涂家橋 ,俱在舊威遠縣北。

下橋 在舊威遠縣東。今三橋俱廢。

義津橋 在舊威遠縣治南。

觀瀾橋 在縣治北

嘉定州公署考        州志

本州

嘉定州治 枕海棠山,接高幖之脈,紆曲宏邃,皆合法度。正堂六楹,贊政廳四楹。正堂後為居敬堂,後為知州廨。廨東為「挺秀軒」 ,以古柏名。軒前為庫,甃以磚石,繚以周垣,既高且堅。知州楊佐修,袁子讓重修。廨後為甘棠樓,舊名「桂花樓。」 東為同知廨,舊有督糧判官廨,今裁併於一。又東為吏廨,西為儀仗庫,又西為判「官廨,西南為吏目廨,六房分列兩甬路上。東房之下為土地祠,中為戒石亭,亭前為儀門,門之西為獄,南為寅賓館,館之後為豫備倉,折而東為大門、譙樓其上門外有總鋪及申明、旌善二亭,陰陽醫二學,施以行馬,豎以坊表,列之屏蔽,翼之,榜房規制釐然具矣。」 按宋時州治旁有明月、澄江、荔枝等樓皆廢。按《總志》:治在兩川合流之際,即郭璞所定。明洪武初修補。嘉靖間,知州唐朝湖於治前建川南首郡坊。亂後圮。

皇清康熙初,知州高仰崑重修。

察院 舊在州前,右鄰闤闠,新在崇明門河街,南面青衣沫水,而錦江東環之,舊為遞運所。嘉靖十四年,改「分巡下川南道治。隆慶中,改分守上川南道治。」 萬曆二十一年,改為察院。

分守道治 在州學西高阜處。舊為布政行司,萬曆十一年改建。前後地皆易民居,以拓之者。按察分司 在州治東二百步許,舊為凌雲驛。嘉城山阻水,地勢窘窄,民居難容,即公署亦難展拓。

凌雲驛 在城北錦江濱,近古龍游縣,久裁。按《總志》,凌雲水驛在州治東。

遞運所 亦在城北錦江之濱,近古龍游縣治所則河泊之遺也。久裁。按《總志》:遞運所在州治東。

平羌驛 在治北四十里,三溪之下,荔枝灘之上。平羌,後周郡名。隋改為縣。唐因之,宋廢。按《總志》,平羌水驛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