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1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皇清康熙初年,知縣朱士英修復。

典史署 在治西

察院公署 、分司署 俱廢。

雙路巡檢司 在治西,今裁。

邛州學校考         州志

本州

邛州儒學 在州治南。唐武德間建。明洪武甲子年,同知張郁創建。永樂十年,知縣羅質重修。成化庚子年,知縣羅綱重修櫺星門。成化丙午年,知州陶端重修戟門。弘治庚戌年,知州羅傑「重修兩廡、明倫堂。萬曆年間,重加增修。」

皇清,知州蕭恆重葺。

文廟正殿三間。殿左神廚庫、東廡八間。西廡八間

知州譚天相復重修兩廡、啟聖祠、戟門、泮池、牌坊,修明倫堂及齋舍。其戟門三間,外為月池、圈洞、石橋三座。橋外有櫺星三門。門外石坊二:左曰「興賢」 ,右曰「育才。」 距育才坊數武,南正街為學宮正路。石坊一座,曰義路、禮門。櫺星門前有泮池,環以石欄。從北城外引水入城,通鶴山書院前,逶迤南向流入泮池,名「文脈」 水池中蓄蓮花。外有石坊二座:左曰「重道崇儒」 ,右曰「騰蛟起鳳。」 又前有文筆峰、櫺星門有射圃二處,俱廢,基址尚存。

社學 在州治西。永樂十年,知縣羅質建,今毀。學田 舊學田一分六坵,原係官田,坐落北城內牆腳下,丈種五斗。每年納租穀五石。此外不認民糧,今不知其處。

泉水河一分,原種一石七斗,糧一斗五升,原係民田,除納租之外,仍照民糧輸賦,亦不知坐落屬縣。

大邑縣儒學 在治南,唐咸通間建。明正統中,知縣馮泰修。至明末燬。

皇清康熙年間,知縣李德耀、訓導彭耀祖復建《二十》

四年知縣秦銑葺

先聖殿五間

學田 :見載學田中田一十一畝五分,應納京斗租穀八斗,該徵京斗租穀九石三斗,收貯本倉,聽候支給。

蒲江縣儒學 舊在縣治南,隋建。明洪武中重建。萬曆初改治北。兵燹後頹廢。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朱士英重修,復廢。二十二年復。

改治南故址,知縣張曉修建,工未竣,署知縣秦銑修復。

魏了翁書院 在治北,宋嘉定間建。

鶴山書院 在治西白鶴山下。魏了翁築,聚徒教授,由是蜀人知義理之學。又《州志》云:「魏了翁世家焉。」

邛州賦役考一        州志

本州

見丈土著、開墾上中下田地、共三百三頃一十七畝五分三釐一毫八絲。內

上田三十九頃一十七畝二分二釐八毫,每畝載糧二升四合一勺,該糧九十四石四斗五合一勺九抄四撮八圭。

中田七十八頃四十二畝一分四釐六毫三絲,每畝載糧二升,該糧一百五十六石八斗四升二合九勺二抄六撮。

下田七十五頃六十五畝三分五絲,每畝載糧一升五合,該糧一百一十三石四斗七升九合五勺七撮五圭。

上地三十一頃一十一畝五分七釐五毫,每畝載糧八合,該糧二十四石八斗九升二合六勺。中地三十六頃八十一畝一分三釐八毫五絲,每畝載糧四合,該糧一十四石七斗二升四合五勺五抄四撮。

下地四十二頃一分四釐三毫五絲。每畝載糧二合,該糧八石四斗二勺八抄七撮,共載稅糧四百一十二石七斗四升五合六抄九撮三圭。每糧一石,徵大糧銀一兩五錢三釐八毫八絲二忽二微五纖五塵,該銀四百三十四兩九錢八分四釐七毫四忽三微七纖三塵。

每糧一石九斗七升九合一抄六撮。「《載丁》一丁,該載人丁」 二百八丁五斗六升一合六勺九抄九撮六圭四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