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蘆山,往來必渡此水,故名大渡,東南流入南安縣界。按《圖書編》,大渡河自土番界經雅州諸部落,至黎州東界,流入通望界,於黎州為南邊要害之地。唐時,大渡之戍不守,則黎、雅、邛、嘉、成都皆擾。建隆三年,王全斌平蜀,以圖來上,議者欲因兵威復越巂,藝祖皇帝以玉斧畫此河曰:「外此吾不有也。」 於是為黎之極邊。曩時河道平廣,可通漕船。自玉斧畫河之後,河之中流忽陷下五六十尺,河流至此,澎湃如瀑,從空如落,沖撞號怒,波濤洶湧,船筏不通,名曰「噎口。」 殆天設險以限中外。
水利附
榮經縣
五里壩 。熱麻壩 。南門壩。
小溪壩 、冷竹壩 、茅坪壩。
「上煙壩 」 、「下煙壩 。」 「小峽壩。」
豆子山壩 灘村壩 ,「《下改丁壩》,《中改丁壩 》」 ,《上改丁壩 》。鹿角壩。
黑麻壩 。青竹壩 。大坪壩。
梅子壩 、花潭壩 、大蓬壩。
米溪壩 、苦蒿壩 、富林壩。
「小東溪壩 」 、「山後壩 」 、「漆山壩。」
小河壩 、官屯壩 。硃砂壩。
羊圈壩 、大屯壩 、道底壩。
前浪壩 、後浪壩 、羅村壩。
安東壩 舊名「笆房。」
鹿角壩 在縣西五里
按:近縣如大屯、南門、官屯、道底、鹿角等,猶得以「壩」 名,其餘皆岡。今紀為「壩」 者,取其名以便應差耳。
鹿角壩堰 ,虎溪堰 ,青竹溪堰,打羅坪堰 ,道底堰 ,石家堰。
南門堰 、大屯堰 、官屯堰。
九龍堰 。黑麻堰 。花灘堰。
太湖堰 、米溪堰 、古城堰。
五里堰
《茅坪堰塘 》知縣徐瀾作。
蘆山縣
石坡堰 在縣東三里。源出始陽山,用木槽接水溉田。
雅州城池考 州縣志合載
本州
雅州城池 石城,明洪武初,千戶余子楨修築,週五里,門四:曰「明德,曰鎮戍」 ,曰「威恩」 ,曰「迎恩。」 外環以壕。
屬縣
名山縣城池 土城,明正德年修築,門二,外環以壕。
榮、經縣城池 ,初惟土垣。成化二十二年,知縣陳經修築石城,週三里有奇,高一丈,厚八尺,覆之以瓦。東西、南三門,臨江岸築石臺,上建樓櫓。別於西、北隅開小門,以便樵汲,名「小北門。」 外為壕塹石甃圩岸,東迎恩樓,西雄邊樓。門四:「東榮江,南開善,西相嶺,北拱極。」 按刱城以來百餘年矣。築造之初,磚石未充,僅飾牆垣之面,內皆以土為障。且傾圮補葺之具,從來竟屬民間,遂至屢圮屢修。小民苟且圖一夕之計,以粉飾上人,而築城無寧日矣。萬曆四十年,知縣鄒泰申請去瓦,用垛口四門,易名「迎恩,控夷,薰和拱極」 ,頗改觀一時,而垂久之模未也。自是垛傾仍蔽以瓦。
大坪堡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通長河西,魚通番界。先是,夷猓時出侵掠。成化十三年,知縣倪徹奏請大渡河千戶所管軍八十名城守。雞址堡 ,即雞址巖,大渡軍守之,今汰。
黃泥堡 在縣西五十里。成化十九年置,取大坪堡旗軍守之。
碉門寨 ,即和州鎮、雅州通番之路有三,曰靈關、碉門、始陽,惟碉門最為要害。兩山壁立,一水中貫,設禁門以限中外。
蘆山縣城池 土城,漢姜維築,週二里。明成化中,典史汪浩拓之,方五里,外環以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