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定山之人刦敵營,得其俘馘以歸。金解和州圍,退屯 瓜步,城中始安。又遣石斌賢渡宣化,夏侯成等分道 而往,所向皆捷。金自滁州遁去。時羽檄旁午,而適治 事如平時,軍須皆從官給,民以不擾。淮民渡江有舟, 次止有寺,給錢餉米,其來如歸。兵退,進寶文閣待制 兼江、淮制置使,措置屯田,遂上堡塢之議。初,淮民被 兵驚散,日不自保,適遂於墟落數十里內,依山水險 要為堡塢,使復業以守。春夏散耕,秋冬入堡,凡四十 七處。又度沿江地創「三大堡,石跋則屏蔽采石,定山 則屏蔽靖安,瓜步則屏蔽東陽,下蜀西護溧陽,東連 儀真,緩急應援,首尾聯絡,東西三百里,南北三四十 里,每堡以二千家為率,教之習射,無事則戍,以五百 人一將,有警則增募新兵及抽摘諸州禁軍二千人, 并堡塢內居民通為四千五百人,共相守戍。」而制司 於每歲防秋,別募死士千人,以為劫砦焚糧之用。因 言:「堡塢之成,有四利焉:大要謂敵在北岸,共長江之 險,而我有堡塢以為聲援,則敵不敢窺江而士氣自 倍,戰艦亦可以策勳。和、滁、真、六合等城或有退遁,我 以堡塢全力助其襲逐,或邀其前,或尾其後,制勝必 矣。此所謂用力寡而收功博也。三堡就,流」民漸歸,而 𠈁胄適誅,中丞雷孝友劾適附𠈁冑用兵,遂奪職。

江南總部雜錄

《春明夢餘錄》:「江南東海之防,守在崇明、吳松江口,而 要在蘇州,故崇明、吳松江設,而蘇州重鎮設三衛。江 北淮南海防,守在泰州、通州、興化、鹽城,而要在揚州、 高郵、淮安,故泰州、通州、興化、鹽城各設所,而惟揚州、 高郵、淮安設衛。淮安當大瀆、通海為重鎮,設二衛。淮 北海防,患在東海,守在海州,而要在邳州,故東海、海 州設所。而邳州設衛。」

「江淮之形合,則表裏之勢成;壽春、合肥之守堅,則南 北限,而江、淮互為蔽。」故魏得壽春、合肥而吳不敢窺, 後出廣陵,吳乃可以為擒。東晉至陳,彭城、盱眙、江東 廬壽皆入南境。及陳宣帝盡以歸周而陳亡。

《圖書編》:「建康東起天目山,北接鍾山、覆舟山、雞籠山, 終於行堂。又有岩山、牛頭、白特山、堂陽寺山,而大江 橫其後,淮水流其中,夾淮而為王都。秦始皇見金陵 有王氣,東遊以壓之,塹秦淮以斷其氣。殊不知秦淮 入於江,而江水口再潮,亦旺水也。」

登石頭,西望宣化渡及歷陽諸山,真形勝之地。若定 都建康,則石頭當仍為關要。或謂今都城徙而南,石 頭雖守無益,蓋未之思也。惟城既南徙,秦淮乃橫貫 城中,六朝立柵斷航之類,緩急不可復施。然大江天 險,都城臨之,金湯之勢,比六朝之勝,豈必依淮為固 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