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6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西南,經西北過鎮江,東流入海。隸府境者,江之南,上自慈姥浦,下至下蜀港;江北,上自浮沙口,下至東溝,南二百里而遙,北不及二百里,即《禹貢》所謂中江,亦名揚子江,又名宣化江。江之支流旁出,其大者曰河,小者曰港,曰溝、曰渡,石激水曰磯,水中可居處曰洲,兩水之間曰夾,瀠洄者曰套,水所注曰浦。昔時江泊「石頭,後漸徙而北,今又漸南。相傳南岸民居,今當在北岸,然尚去石頭十餘里也。」

慈姥浦 在城西南慈姥山下,與太平當塗縣接。按舊志,「慈姥港洩慈湖以東水入於江。」 秦淮 始皇用望氣者言,鑿方山,斷長壟,以泄王氣。其源二:一出句容華山,一出溧水東廬山,合流入方山埭,自通濟水門入於郡城北,經大中橋與城壕合,西接淮青橋與青溪合,南經武定橋而西,又歷鎮淮、飲虹上下浮橋。自三山水門沿石城西北流,以達於江,或云「本龍藏浦也。」 支流屈曲,不類人功。惟方山西瀆屬土山三十里許,是秦開,六朝建都,咸倚之為固。

青溪 發源鍾山。吳赤烏中,鑿東渠,名青溪,通城北塹,以洩後湖水,其流九曲,達於秦淮。後楊吳築城,斷其流。今自太平門城由潮溝南流入舊內,西出竹橋,入壕而絕。又自舊內旁周遶出淮青橋,乃所謂「青溪一曲」 也,懷古者每多題詠。御河 ,明初開,在舊內。東出青龍橋,西出白虎橋,至百川橋入城壕。

「運瀆 」 ,吳鑿,引秦淮抵倉城,以通運道。今自斗門橋南引秦淮北流至北乾道橋,東經太平、景定,至內橋,與青溪合,北經鼎新、崇道橋,又西連武衛橋,從鐵窗櫺出城。

桃葉渡 秦淮上,今文德橋北渡新設石橋,以通往來。按:此渡自東晉以來,歷代久遠,未有設橋者,良以通濟水關來水,天門欲敞故也。明萬曆壬子,築壩應天,《脫科》。

皇清順治間,知府李某惟設「木橋」,以宜木不宜石耳。

康熙癸卯,易木為石,以垂永遠。然或謂天門來水,因橋閉塞,不若向來設渡之為妙也。

《麾扇渡 》古朱雀航,南今秦淮上。

長樂渡 秦淮上,古朱雀航,在今武定橋西。「桐樹灣 」 秦淮上,今鎮淮橋東。

楊吳城壕 ,楊溥城金陵時所開。自北門橋東流,歷珍珠橋,折而南,截於通濟城支流,與秦淮合。又自通濟門外納重驛、澗子諸橋水,遂從西北至三山門,復與秦淮合,以達於江。

珍珠河 宋行宮後,今成賢街南。按《金陵志》,陳後主泛舟遇雨,水生浮漚,宮人指為珍珠,故名。通護龍河,至太平橋西,分兩派,一出柵寨門,一出秦淮。戚氏云:「前志及史傳不見所起,疑即運瀆也。」 今自元武湖繞國子監號房後,達珍珠橋者為是。大抵湖溝、珍珠河二水,皆引元武湖合於秦淮。後南唐築城,遂絕其流。今惟存西北一帶云。

御溝 ,古御道兩旁。《實錄》云:「朱雀門北對宣德門,相去六里,名為御道,夾開御溝,年久湮塞。」 潮溝 ,吳鑿以引江潮,東接青溪,南抵秦淮,西通運瀆,北連元武湖。按《建康實錄》,潮溝東發,青溪西行,經古承明、廣莫、大夏等門,即今十八衛處也。西極都城牆,對歸善寺西南角,則今雞籠山東也。經閶闔西明門,接運瀆,則今笪橋西北也。據《後湖水》,經舊內城下流入竹橋者,殆其故跡。

護龍河 ,宋鑿,即舊子城外三面壕也。今自昇平橋達於上元縣,後至虹橋南出大市橋而止。新開河 ,宋、元鑿,自三山橋歷石城橋、定淮諸門,由草鞋夾以達於江,又自三汊河而南過江東橋,與元運道合。《韓世忠碑記》云:「建炎四年開元運河 ,在陰山下,至元間以通糧運,由大成港入江。」

明城壕 在朝陽門外,自西折於北。

「古漕河 ,一名靖安河,自靖安鎮下缺口,取道入儀真新河八十餘里。」 朱吳聿《靖安河記略》曰:「江出岷山道峽,與荊、湘、沅、澧至洞庭,積為巨浸。合沔水經潯陽,東連彭澤,別為九道,會為中江,東北至南徐州為北江,入於海。惟中江自湖口合流而下,奔放蕩潏,吐吞日月。山或磯之,則其勢悍怒,觸舞大艑,兀若轉梗。至其」 廣處,曠數百里,斷岸相望,僅若一髮,而舳艫上下中流,遇風則四顧茫然,亡所隱避。自金陵抵白沙,其尤者為樂官山、李家漾至急流濁港口,凡十有八處,稱號「老風波」 ,而玩險阻者,至是鮮不袖手。東南漕計,歲失於此者什一二。宣和六年,發運使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