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7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人,干將子,按《吳越春秋》,三王塚在汝南宜春縣,按《晉北征記》,又以為魏惠王任敬,均不可據也。伍牙山 西南六十里,按《輿地廣記》,子胥伐楚還吳,經此山,故名。按《建康志》,子胥齒美,避楚,慮人識以石擊牙,山神護之不毀,故又名護牙山。元阿剌罕攻破銀樹東壩,至護牙山,敗宋兵,即此。

鐵冶山 西南七十里,前代鑄錢處。

青山 西南七十里。山孑然峻削,上有雲岫庵,幽閴絕塵。明太祖曾駐蹕於此。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茭山 西六里。上有龍潭,東畔石壁臨溪,勢如削成。宋丞相趙南仲父子宴遊於此,子趙稟題石。字徑四寸,筆法似晦翁、南仲書,今水石剝落矣。

岩山 西十里。晉李閎追張健、韓晃,即此。姥山 與岩山接。

平陵山 西三十五里。平陵城在其西。晉王允之斬蘇逸於此。

黃山 ,西四十里,按《建康志》,「吳赤烏時,有黃鶴僊人得道於此,山下有黃鶴池。」

芝山 西八十里。山產芝草。上有十數洞,或有沸泉,或有石燕,雨則飛,晴則止。或洞中設石枰石子,或洞中復見天宇,或洞中滴水不沾衣,大者容數千人。梅僊洞前一觀音石,尤異。

分界山 西北八十里,與溧水分界。

土山 北三十五里,一名「獨秀」 ,有白龍道院。雷公山 北三十七里,泉石秀潔,昔有雷公鑄劍於此。

瓦屋山 北八十里,以形似名。李白詩:「朝登北湖亭,遙望瓦屋山。青天白露下,始覺秋風還。」 丫髻山 北八十里,兩峰如髻。按《句容志》作「帢幘山」 ,蓋二邑相接孔道也。

山 東北二十五里洮湖之上。按《周風土記》,昔有姥得道於此,因名。山巔有優曇岕,北望湖光,空明如洗,有泉甘洌。宋時設巡檢柵。按《廣韻》烏后切,音毆。山名,在溧陽。《集韻》云:「在陽羨。」或作𠙶山。漢建武中,封蔣澄為𠙶亭侯,故一名𠙶亭山。冠山, 在縣西五里。

金雞山 在縣西七里

僊人山 ,在縣西十里。

落霞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有聖塔院。

張㳇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屏風山 在縣南十里,山右新建法輪寺。庭子山  、城子山  、辰山 俱在縣十里。神山  、泉山 俱在縣南二十里。

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氳里山、  結都山、  懸鼓山。

銀方山  、金山 俱在縣南五十里。

松山 ,在縣南七十里。山有惠明院,亦名松山寺,李白改題曰「五松山。」

石門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

茅尖山 :在縣西南十九里。

朝山  、呂望山 俱在縣西南二十里。桂林山 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山後有大盤石二:一曰太古元貞,一曰留雲。宋汪藻《挹秀堂記》云:「南則翠巘晴嵐,與人應接者,桂林山也。」 大坏山 在縣東北四十五里,一名大巫,一名大浮,在洮湖中。按周處《風土記》,「洮湖中有大坏山。」 按《地里志》:溧陽有湖山。陶隱居云:「石孤聳以獨絕,岸」 垂天而似浮。

小坏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一名小巫,一名「小浮」 ,在洮湖中,高五丈,周迴四十步。按《輿地志》,延陵永世界有小坏山,山有石室,室有虎蹟,水涸即見。

大篛山  、小篛山 俱在洮湖,山形如釜。龍潭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有潭,澄泓一碧,直見潭底。潭側有龍王祠,旱禱輒應。

荊山 :在縣治四十里。有二柱峰石怪峻。山有靈氣出雲必降霖雨。

虎山 :在縣治五十里。

獨山 :在縣治六十里。形勢聳秀,為金陵發脈之宗。

秀山 在縣西七里

投龍山 :在縣西十一里。

漁父山 ,在縣西十五里。

烏山 在縣西二十里

谷山 ,在縣西四十里。

花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翼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