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3 (1700-1725).djvu/7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西陽山 ,在縣二十五里。

東龍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綿亙入來安界。烏石山 上有烏石寺,寺有古桂,極奇。

練山 ,在縣西北二十里。

熨斗山 在縣西北四十里。

地龍山 ,在縣三十里。

盤石山 ,在縣四十五里。

巴山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黃宏,字巴山,家此。天啟間,秋山庵僧夢堂所奉地藏菩薩,右趺下生蓮花一莖,凡四十餘瓣,如栗玉色,逾月又生一枝。

桃葉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隋開皇間,置六合鎮於此山。

盤城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旁有郭汾陽「玉帶樓。」

平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立江滸,波濤渢渢,亦大觀也。

宣化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按《嘉定志》,「晉安帝隆安初,置秦令於六合之宣化鎮」 ,六合之名始此。

晉王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沿江蜿蜒。隋焬帝嘗為晉王,總兵伐陳,兵出六合,駐於此,故名。今山造塔。

馬鞍山 ,在縣北二十里,以形名。

屏山 ,在縣北三十五里。盤旋若屏,頂皆作阡陌,多泉竇,中有寶勝古剎、銅佛,皆唐像。昔有盜銅佛,以石擊佛使碎,佛大呼如雷。

牟尼峰 ,在縣南二十五里。達摩初祖折蘆渡江,止長蘆寺。今佛齒《貝葉經》尚存。前有鐵參沙神牟尼峰庵,乃寺之下院也。

苻融山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按《嘉定志》,「秦苻融嘗城此,因名。」

蜀岡 在縣東北三十里。南接儀真,東連江都,綿亙數十里。一名崑崙岡。鮑昭《蕪城賦》云:「軸以崑岡。」 即此。蓋六合為蜀岡之首,而蕪城其尾也。唐右衛將軍陸孟俊自常州將兵萬餘趨秦州,進攻揚州,屯兵蜀岡,即此。

「大江 」 自唐家渡至瓜埠、東溝一帶,皆屬縣境,巡哨江界。

滁河 在縣西南。自廬州府發源,經滁、和界,會五十四流入縣境,東南三十餘里至瓜埠入江。冶浦河 在縣東二里,源出冶山,北通天長,自縣東關帝廟前與滁水合,出瓜埠。知縣顧高嘉因縣民貧瘠,用形家言,欲於二水及出處河東西築石為基,堆土瀕河,以作捍門之勢。已捐買石百丈,後以位置異議,不果行。邑人因唐獨孤及清風亭之舊,重建亭於河畔,顏曰「秀水顧公清風亭。」 吳偉業撰《碑記》。

皂河 ,在縣西北三十里。

濁河 在縣四十里。皆自北合滁河。

馬昌河 在縣南五十里。南與滁河合。

「西河 」 在長蘆鎮,即今九家灣。范文正領東南漕計始開。又名「沙河。」

河子溝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古稱「急流江」 ,今稱「急水溝。」 宋淳熙間開新河,即此。

岳子河 在河子溝北。昔岳飛遣子雲鑿此以襲金人,俗呼「鴨子河。」

東溝 在瓜埠山東二十里。宋紹興間,淮南運判沈調開以艤舟。今為防江口岸衝要處。程駕港 在縣西二十里,入滁河,米穀帆檣往來處。

芳草澗 在縣東北三里,通沈家湖、橫塘,入冶浦河。

《泠泛澗 ,近屏山》。

「瑪瑙澗 」 靈岩山中產五色文石。

石腳灘 在滁河東岸,以河底有石,故名。宋紹興間,嘗造浮橋於此,以達瓦梁。今呼為「張果灘」 ,以張果曾灌園於此。

惜水灣 在縣東南十五里。縈迴曲折,三繞靈岩,即今大小長灣也。宋隆興間,鑿其灣,曰「過盤洋。」

葫蘆套 在縣西五里,地形如葫蘆,浮水束處,相望僅數十步,河身則遠數里。此滁水來處,亦如去水之大小長灣也。

龍池 在縣南五里。水清可鑑,淵邃莫測。相傳神龍居之,靈岩塔影臥其中。大中丞佟國器佃為放生池。翰林鄧旭捐金五十兩,勸募建大悲閣、放生庵。知縣顧高嘉刻碑立庵,永禁盜竊,歲活生命以數百萬計。

敬德洗馬池 在冶浦橋西。相傳為尉遲敬德洗馬處。瀕池草水涸,冬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