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5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石刻獎諭陳經、敕賜丁謂詩及高宗書千文。四照亭 紹興十四年,王㬇為屋四合,各植花石,隨時之宜。《負暄野錄》云:「慶元中,趙不囏會客,問名亭所自,銅陵主簿姚行簡對曰:『《山海經》云:『招搖之上,其花四照』。《華嚴經》云:『無量寶樹普莊嚴,華焰成輪光四照』。又云:『光雲四照常圓滿』。今四面見花,故名』。」 趙稱賞,贈遺甚厚。

思賢亭 在木蘭堂之左,以祠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三刺史,改曰「三賢堂。」 紹興二十八年,蔣璨重建。三十二年,洪遵益以王仲舒、范仲淹像,復更曰「思賢堂。」

瞻儀堂 在廳事東。紹興三十一年,洪遵建。吳民俗重太守,每來者,必繪其像,《春秋》陳於齊雲樓之兩掖,吏民瞻禮。至是,遵恐侵壞,作堂藏之。紹興三年,陳揆遷諸像於凝香堂,并移舊扁。慶元三年,鄭若容圖於壁間,而以舊像藏之閣上。琵琶泉 在子城內通判東廳之西。

射瀆 在楓橋北十里。世傳秦始皇嘗射於此,又名「石瀆。」

滸墅 在城西二十五里。《圖經》云:「秦始皇求吳王劍,白虎蹲於丘上,遂西走二十五里而失劍,不能得,地裂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至吳越時,諱鏐,因改云滸墅。」

漢吳王濞宗廟 在匠門外信士里東,太公、高祖在西,孝文在東,永光四年罷之。

昇月館 在帶城橋東。又有烏鵲館,在烏鵲橋。江楓館在渴烏巷。吳國三古館也。又二館:曰通波,曰「全吳。」 《舊傳》「館凡八,全吳、通波、龍門、臨頓、江楓、烏鵲、昇羽」 、昇月,在宋猶存。

鬱林石 在婁門。孫吳時,鬱林太守陸績罷政歸官,廉無裝,舟輕不能道海,取石為重,世號「廉石。」 明弘治丙辰,移置北察院門左。

望亭 在縣西境。吳先主所御亭,隋開皇九年置為驛逓,唐常州刺史李襲譽改今名。點頭石 在虎丘山。晉竺道生說法石為「點頭。」 今有悟石軒。

虎丘寺古杉 在殿前。相傳晉王珉所植,唐末猶在,形狀甚怪,不可圖畫。

梁雙殿 ,在虎丘大殿前,二小樓相對,規制甚古。淳熙中,有僧凡而好修造,盡毀之,人以為恨。吳道子畫《老君像碑 》,顏真卿書讚,在圓妙觀大殿。《王志》云:「已不存。」 今殿中尚有此碑。

禁蛙池 在北禪寺東。天泉禪師說法,以池中蛙鳴,取一蛙點其額,群蛙遂俱無聲。今其地不產蛙。

刺史白樂天遺蹟 ,有白公檜,公手植。宋政和初,已槁瘁,不滿二丈。朱勔取獻京師,道中死,易以他檜,禁中不知也。有白公隄,虎丘山塘,公所築。有白公石,公府治中物,字刻剝落,向在申文定園,今移置繆侍講志圃。

石幢 在城北數里。唐徐浩《書》,「郡守陳師錫徙置府第,鄉人夜過河上者,多見鬼物,乃相與請于州,復置舊處,怪遂絕。」

嘯軒 在定慧寺。蘇軾謫惠州,僧訪之,軾有《贈顯師「竹下嘯軒」 詩》。

尹和靖讀書臺 在虎丘山,與五賢祠相並。宋紹興中,尹焞讀書處也,題曰「三畏齋。」 嘉定七年,郡守陳希繪像祀之。九年,郡人孟猷等遷於通幽軒之內。倉司曹豳奏立書院,以「和靖」 為額。今讀書臺有授金於僧,改為官府遊讌庖廚之所。萬壽寺古銅鼎 ,其識有「周康穆宮冊,錫寰用鄭伯姬」 等語。大德中,任陽謝氏欲以「玉盃」 易之,僧不從。後謝為構佛殿,乃與之。至正丙申,謝遭兵鼎,失去。甲辰夏,僧愚隱復得於軍人手,龜巢老人謝應芳以詩紀之。

專諸宅 ,在閶門內。專諸巷今為石塔廟。馮驩宅 ,按《圖經》,「在彈鋏巷,名長鋏巷。」 唐人言「宅旁有墳有碑。」

范蠡宅 在太湖包山。任昉《述異記》:「洞庭湖上有釣洲,蠡嘗乘舟至此,遇風止釣於上,刻字記焉。」 《洞庭記》云:「在杜圻洲馬跡山南方十里,多桑苧菜果。」 又《前志》云:「在東山翠微寺。」

朱買臣宅 ,相傳即「穹窿寺基。」

皋伯通宅 ,在閶門內,梁鴻於廡下賃舂。梅福《隱居 》,相傳在西市坊。

蔡經宅 ,《吳地記》云:「在朱明寺西。」 又云:「宅在橫塘」 ,今稱其地為「仙人塘。」

周瑜宅 在雍熙寺西,故井猶存。按:建安三年,孫策為瑜治第於吳。一云:瑜故宅在醋坊橋東,舊名九曲牆巷,至宋為周虎所居,易名周將軍巷,因立武狀元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