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5 (1700-1725).djvu/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吳國公苗繼宗 ,仁宗貴妃父。

吳榮王趙顥 ,英宗長子。薨,追封。

吳王趙宗絳 ,太宗曾孫。神宗熙寧中嗣封吳國公,進爵為王。

吳榮穆王趙佖 ,神宗第九子。薨,追封。

吳國公。趙樞 ,徽宗第五子。崇寧二年封吳國公。趙植 ,徽宗第十二子。大觀中累封吳王。吳近 ,高宗憲聖慈烈皇后之父,追封吳國公。趙璩 ,藝祖七世孫,高宗朝命不果行,又封崇國。

吳郡侯魏憲 ,高宗紹興中封。

吳縣男《陸元朗 》,高宗朝封。

吳國公林希

吳國公范成大 ,孝宗淳熙十六年,先封吳郡開國侯,進封。

崑山縣子范之柔 ,寧宗嘉定八年封,加食邑八百戶。

吳郡侯胡元質

吳郡侯王埜 ,理宗寶祐二年封。

吳郡國公陸佃

長洲縣子黃由

吳縣男顧少連

吳縣男陸兼物

吳縣男張鎰

吳縣男張聿

吳縣男鄭作肅 以上俱宋封食邑三百戶。長洲縣男顏度

長洲縣男鄭起潛 ,「食邑三百戶。」

長洲縣男王景齊 食邑三百戶。

崑山縣男衛涇

崑山縣男鄭準

崑山縣男鄭竦

嘉定伯周奎 ,思宗烈皇后父,崇禎元年封。

蘇州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吳縣長洲縣附郭。

「蘇州府治 ,屬吳縣,在織里橋東。元初為江南財賦提舉司,後改都水庸田使司,復為平江路總管府。」 吳元年就建府治。明洪武二年,知府何質、陳寧相繼成之。初因元舊官吏居外宅治事,至是始就內居處。正統間,知府況鍾重構庫房。天順間,知府林鶴改作後堂廳事,東為推官廳,又東為照磨所,西為經歷司,又西「為架閣庫,後為豐盈庫。堂下夾以東、西廊舍,東為吏、戶、禮、承發、架閣房,西為兵、刑、工、糧房。堂外周列佐貳之私第,西稍下為四區以居幕屬,又下一區居庫官。廊後為周廬,以居胥吏。」 中門外東為土地神祠,旁地為廐。門之外東為旌善亭,西為「申明亭。」 嘉靖間,廊廡燬,郡守王鴻漸改建。逾年,廳堂、庫藏、門廡災,同知鍾鑑悉如制鼎新矣。

同知署 在府署西

通判署 在府署東

經歷署  、照磨署  、知事署。

檢校署 以上俱未詳所在。

司獄司 在府西南織里橋南,即元舊司獄司基。吳元年移置靈芝坊。明洪武六年,知府魏觀復建今處。

府羈候鋪 在大石頭巷。明初未置,凡羈輕犯,分發各圖警鋪。嘉靖四年,知府胡纘宗以馬禪廢寺改置。

吳縣治 在慈悲橋西。秦漢時立治於子城東北打急路橋東。隋開皇十一年,徙州城於橫山下,縣亦隨之。唐武德七年,復還故處,分州城東半地,置長洲縣,遂移縣治於州廨西北二里。縣基舊在褚家巷,本雍熙寺菜圃官,與之互換。宋因之。元大德八年,移附平江路總管府旁子城內。至正末,張士誠遷於永定寺後,即舊十六觀堂基。明洪武元年移置今所。設正佐官廨於公堂後,吏舍於卷廊後。二年,知縣蔣玉又增廣中門。天順五年,知縣崔浩增置獄房。成化十二年,知縣張鳳騫立旌善、「申明」 二亭。鳳騫并取本縣旌表節婦勒石旌善亭內。弘治八年,知縣鄺璠於門外東西樹「東興」 、「西成」 二坊,左右榜廊各十二間。又建廊舍,以便鄉民之應役。建「治平」 、「攸往」 二橋,移旌善申明於治南直街,東西相向。正德二年,知縣劉恆建《黃冊》庫於後堂西。嘉靖六年,知縣蘇祐內外葺繕,扁大堂曰「公勤」 ,後堂曰「正己。」 直街南建坊曰「通和。」 大門外東西建坊曰「修政」 ,曰「勤民。」 二十七年,知縣宋儀望撤譙樓,改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