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5 (1700-1725).djvu/6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按:唐開元時,淮陰人張有嚴之子,沒而為神,封成濟侯。宋太祖征太原,神著靈異,加徵應護聖使者。熙寧五年,加濟物侯,再封忠懿文定武寧嘉應侯。南渡後,累封東平忠靖王。邑人尊事之,或云祀唐忠臣張巡。廟前井深數尺,名「睢陽泉。」 孚應昭烈王廟 在山麓,與東平王廟並峙,祀唐雎陽太守許遠。初建莫考。

炳靈公廟 在縣治西北,明洪武建。按《搜神記》,神東岳三郎,宋真宗祥符間改封,世傳為火神。二郎廟 在介福門內,即府城清源妙道真君祠。趙昱初隱青城山,徵為嘉州守。隋末棄官去,會嘉州江漲,蜀人見青霧中白馬乘流而過,乃昱也。因立廟灌江,稱灌口二郎神。唐太宗不豫,禱于神,疾瘳,封大將軍。明皇時進封王,宋真宗時改封真靈。寧宗開禧中,和州寇警,守臣夢白袍神謂曰:「吾隋人趙昱也,陰為子助之,當益奮。」 屢戰見神光燭寨前,躍白馬,空中如夢狀。獲破石矻䃮,寇大創引去,和州始安,江淮無恙。守臣以狀聞,封為王。今本邑以神平水患,凡遇水旱請禱輒應。神司水,而炳靈司火云。

劉太尉廟 在虞山岳祠右,祀宋江淮制置使武穆劉錡,一名「中山永定公祠」 ,宋紹熙中建。張太尉廟 在白茆市,明洪武四年建,相傳張士誠浚浦有功。

利濟侯廟 在縣治西,宋元祐七年建,明弘治中廢,今徙曾家巷。按:神澱山湖人,於漕運有功,吳江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舊在縣治西。明洪武四年,典史張居敬移置。壇高六尺,周圍廣四十丈,樹以松柏。」 成化八年,知縣王迪修。嘉靖三年,知縣王紀重建。十七年,知府王儀定冊致祭牲帛。萬曆十五年,壇圯。崇禎末,僅存基址。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舊在縣治西南,明洪武四年移置。壇高五尺五寸,廣五十丈。成化八年修,嘉靖三年重建。」 隆慶五年,知縣韓鎧重修,萬曆中圯。今僅存基址。

邑厲壇 在北門外。明洪武五年,知縣許莊建。成化八年修,萬曆四十年移置南塘學宮。東北鄉厲壇 共五百六十六所。

城隍廟 在縣治北一里,即舊「昭靈廟。明洪武三年知縣孔克中建。宣德五年縣丞王懋本重建。景泰四年燬知縣賈亮修。成化八年知縣王迪修,嘉靖四年巡按許中誤毀。十一年邑人再建。二十二年知縣喻時重飭神像。三十三年燬于倭」 ,知縣楊芷重建,四十三年修,萬曆年重建。太湖廟 在垂虹亭內,祀太湖之神。舊在江南醋坊橋側。宋祥符間建。紹興十五年賜額「永利。」 甘泉祠 在縣治南六里石塘第四橋北。祀龍神。初建莫考。明弘治十三年知縣孫傑重建。嘉靖三十一年知縣鍾崇武修。崇禎元年知縣熊開元登之《祀典》。十四年間,知縣葉翼雲重修。

皇清順治十八年重修。

顧公祠 在北門外三里橋東,祀陳黃門侍郎顧野王。或云:「祠即野王所居地,名顧墟。」 初廟庳陋,宋建中靖國元年,知縣石處道改建。元延祐六年,登之祀典。

三高祠 在東門外釣雪灘。祀越范蠡、晉張翰、唐陸龜蒙。宋元祐中,知縣王辟作堂于底定亭南。元符二年,主簿程俱重建。三年,知縣石處道始塑像祀之。建炎兵燬,紹興中重建。

三忠祠 在東門外接待寺西。祀吳伍貟,唐張巡,宋岳飛。明洪武元年,知州孔克中建。

周恭肅祠 在駱駝橋北,祀明吏部尚書周用。周忠毅公祠 在西門內永定橋東,祀明監察御史贈太僕寺卿周宗建。天啟六年死璫禍,崇禎二年敕建,繼登「祀典。」

吳孝子祠 在北寺東,祀明贈太僕寺卿全孝翁吳璋。萬曆二十三年建。

三賢祠 在震澤鎮,祀宋左朝奉郎王蘋、教諭陳長方、祕書丞楊邦弼。寶祐元年,邑人沈義甫建。元至正中,設教諭以主祠事,後兵燬。明洪武初,里人沈善長遷之思范橋左。天順中廢。嘉靖十五年,太學生沈嘉猷置祭田五十畝,今廢。范節婦祠 在北寺灣,祀明御史吳煥母范孺人,崇禎二年敕建。

盛將軍廟 在三都西盛墩。祀吳司馬領濠寨盛斌。按《圖經》:「孫吳赤烏初,命上大夫倪讓、將軍徐傑及斌,分撥地界,建渭作田,而斌有功于吳江。既卒,邑人即其墓立廟。」

昭靈侯廟 在縣治東北,祀唐刺史李明。按《唐書》:「曹王明,太宗子,調露中為吳郡刺史,有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