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5 (1700-1725).djvu/6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先天二年敕建。「梁開平四年」 封號。

龍母廟 在利民橋,祀陽山白龍母。

順濟龍王廟 在長橋南。宋紹聖初,知縣江躋建。紹興十五年,賜額「安惠。」 元至大四年重建。東岳廟 在縣治後。又震澤、黎里、同里、雙楊、檀丘、蘆墟、梅堰,各有行宮。

南岳廟 在十四都。宋乾道中建,明永樂時修。麇城王廟 在二十六都。《麇塔》。

陳王廟 在程林,一在茆塔。

「四明王廟 」 在庉村,又在郭澤。

頓基王廟 在平望,又在檀丘。

金城王廟 在梁盤,又在吳涇。

簡城王廟 在簡村

高城王廟 在《馬賦》,又在蠡澤。

郭將軍廟 在嚴墓。祀唐汾陽王郭子儀。周瑜將軍廟 在七都。

蘇將軍廟 在莫舍中,有石塔高三丈。

武侯廟 在請幫助識別此字。步村,祀蜀漢忠武侯諸葛亮。初建無考,後侵于民居。明正統中,縣丞柳臻復之。張王廟 在縣治西北永定橋東。俗稱「賢聖廟。」元至正十二年建。

雲仙廟 在雙楊村。姊妹四人俱成仙。初建無考,明弘治中,吳涵重建。

嘉定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觀潮門外。宋嘉定十一年,知縣高衍孫建。元至大三年,知州王鐸遷于西南。延祐四年,知州任立重建。社居東,稷居西,築牆四面為門。明洪武三年,移置今所。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澄江門外,舊在社稷壇右。元延祐中,知州任立建。至正中知州孫伯元修。明洪武三年知縣胡永安移置今所。邑厲壇 在觀潮門一里。明洪武五年知縣文殊奴建。

鄉厲壇 共五百二十一所:

城隍廟 在縣治東。舊在縣南富安坊。「明洪武三年,知縣胡永安移建。天順元年,知縣龍晉重修。嘉靖三十五年,知縣楊旦增建亭軒。天啟四年元旦災,知縣卓邁重建。」

皇清順治八年、康熙六年,相繼修葺。

思賢堂 在縣治西。祀明巡撫周忱,知州況鍾,知縣祖述、龍晉、洪冕、白思明、王術、王應鵬、王儀。嘉靖十六年,知縣李資坤即崇真道院改建。萬曆五年,移建於演武場東。二十五年,移建於陰陽學故址。

王、李二侯祠 在縣治西,祀知縣王儀、李資坤。嘉靖二十年建,今改為「伏虎祠。」

朱侯祠 在合浦門外,祀知縣朱廷益,明萬曆十四年建。

遺愛祠 在縣治西。祀知縣陳克宅、萬思謙、張守直。

忠孝祠 在縣治東。祀宋忠臣孫察、姚舜元,孝子龔明之,明忠臣高鏊,孝子沈輔、沈珵、歸可正。嘉靖十五年,知縣李資坤建。孫察,宋靖康中官散大夫,奉使金,問二聖起居,守節不屈。金人裹以油絮焚之。姚舜元以武功為保義郎,守吳淞。元師下平江,舜元曰:「吾宋德澤在人,大本未撥,收拾散亡,事或可圖也。」 未幾,元師東徇,襲兵猝至,一門皆遇害。高鏊少依舅氏徐,徐故隸太醫院,因傳其業,補院醫士。正德南巡,鏊以醫諫,下詔獄,廷杖謫戍。嘉靖初,召還歸,可正縣學生。貞節祠 在縣治東南。祀明張烈婦金氏、顧烈婦沈氏、狄節婦高氏、吳烈婦水氏、烈女徐氏、沈烈婦孫氏、張烈婦宣氏、潘烈婦劉氏。嘉靖十六年,知縣李資坤建。

哀貞祠 在安亭鎮,祀明貞婦張氏,汪綬妻。嘉靖二十六年,巡按王言奏建,賜額。

酇侯廟 在縣東一都,祀漢相國文終侯蕭何。紀王廟 在吳淞江南五十里,相傳祀漢紀信。梁王廟 在縣東南五十里彭越浦,祀漢魏相國彭越,元大德元年建。

陳王廟 在大場鎮西。相傳祀漢曲逆侯陳平,元延祐五年建。

樊將軍廟 在縣治西南黃渡鎮。祀漢舞陽侯樊噲,明洪武二年重建。嘉靖間,邑諸生李汝節嘗讀書黃渡,夢神人自稱樊將軍,言「所居圮,願君葺之,亦能利君。」 質明以詢土人,果有樊祠,為捐資修治。是歲試不利。至乙卯舉于鄉,又十年成進士。乃知樊將軍非紿也。

武安王廟 在登瀛橋西南,祀漢壽亭侯關公。明萬曆十三年改建。

皇清康熙六年增修。一在澄江門城上。一在演武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