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1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常州府公署考    通志縣志合載

本府。武進縣附郭。

府治 即內子城。唐末景福間,權刺史唐彥隨建樓堂、門廡、甲仗、軍資等庫,餘六百楹。宋初增葺,建炎中燬。紹興間,郡守俞竢興復寖備。德祐乙亥燬。元初置常州路總管府。至元間稍復之,久而傾圮。大德壬寅,判官衣德麟重建,增創推官幕、官廳、架閣庫,其官僚吏屬猶僦居民間。明洪武初,既改常州府。四年,知府孫用創守貳幕屬之宅。正統三年,知府莫愚大為創建。其外為「中吳要輔」 牌坊,進為高明樓。樓之內,左為禮賓館,右為獄,為土神祠。再進為儀門,為大堂。堂兩旁為架閣庫、豐積庫。兩序東西向,為六房吏舍。堂後為川堂,後堂為府宅舍。成化十六年,知府孫仁重修正堂、廊廡及豐積庫、架閣庫。弘治十一年,知府曾望宏「重修。」

皇清順治九年,知府祖重光重建大堂。順治十一年,

知府宋之普重建高明樓,未竣,乞休去。十三年,知府崔宗泰繼之訖功。順治十六年,知府趙琪重建「中吳要輔」 牌坊。康熙十一年,知府紀堯典于府前橫街東西建「保釐師帥」 牌坊,餘如舊。同知署 在正堂東,儀門外循甬道東折而北。通判署 三所,俱在甬道西折而北。

推官署 在同知署旁。今廢。

經歷司署 在正堂旁

知事署 在同知署旁

照磨署 在知事署旁

檢校署 在通判署旁

武進縣治 。晉太康二年初置縣,在郡城西北八十里千秋鄉即今通江鄉也。後唐同光間,徙附郭在金斗門外街西。宋因之。章子厚宰邑,名其堂曰「瞻袞。」 明洪武四年,創廳堂、門廡,扁其堂曰「宣化後堂」 ,曰「正己堂。」 西為架閣庫,兩廡為六房、承發房,堂後為知縣衙,周廬為吏舍。門之左為土神祠,右為監房,纖悉周具,歲久頹圮。宣德八年,知縣朱恕重建,復市民地,自縣門南抵子城壕四十餘步,為平易坊。成化十年,知縣熊翀復自直道跨河架橋,通千秋坊曰「惠民橋。」 移平易坊于橋之南。別立清源坊于橋北。縣門外東西創二亭,左曰「再思」 ,右曰「三思。」 移「申明」 、「旌善」 二亭于清源坊之側。十二年,知縣魏璋取朱晦庵先生所書「牧愛堂」 易「宣化」 扁。正德四年,知縣朱琯以吏舍隘陋,撤而新之。又即再思、三思二亭之南,申明、旌善二亭之北,夾直街,東西相向,構屋二十二楹,以處聽役之人,暑雨便之。後寖占為民居。十五年,知縣徐官增創儀門。嘉靖四十年,東廡火,延燒冊籍幾盡,知縣岳相建之。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尚昂修建大堂。康熙六年,知

縣劉蓀芳修建後堂、川堂及寅賓館,餘如舊。縣丞署 在正堂東。

主簿署 在正堂西

典史署 在正堂東。宋淳祐中,史能之為縣尉,建尉廳。元至元丙子,遷西排灣。庚辰,移置狀元坊內,別置縣尉司于石幢門外。

東察院 在府治東澄清坊內。元至元間,嘗遷晉陵縣于此。至治初,改為廉訪分司。明洪武初,易今名。「察院」 ,御史巡按之所。弘治十八年重修。萬曆九年火,正堂俱燬,知縣孫一俊重建。明末廢。

西察院 在府治西,即元舊廉訪分司。至治初,改為晉陵縣。明洪武初,縣革,改建官舍,以駐使客,名「裏館驛。」 嘉靖七年,亦被火。十一年重建,遂為察院。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張令望重修。

南察院 舊名延陵館,在朝京門東。明宣德六年建,為巡撫蒞事之所。巡撫侍郎周忱扁其後堂曰「思稔堂。」 西偏廳事三間,部使者居之。成化十八年,巡撫尚書王恕重建,扁其正堂曰「願治堂」 ,自為《記》。

皇清順治間,巡按秦以行部駐其中,丙夜失火延燒。

殆盡今廢

「兵備道 即元萬戶府。明天順五年,知府王慥改為毘陵驛。正德己卯遷驛于城西,知府陳寔創建道南書院」 ,祀龜山先生,奉鄒忠公配,而以周恭先、周孚先諸賢祔祀。壬子,「海寇入犯,己未分設常鎮兵備,駐扎武進。知府邵惟中遷諸賢于二賢祠,改書院為兵備道。萬曆二十一年,知縣桑學夔重修之,後遷兵備道于」 江陰,署遂廢。明末傾圮。

稅課司 在東右廂新坊橋西,西傍石皮巷。明初,建稅課司。天啟間奉旨裁汰。崇禎間,鬻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