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1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一在清東區三十七都,一圖。

一在崇善鄉四十四都。三圖、四圖、五圖。

一在金泉區五十二都,《一、二、三等圖》。

一在開寶鄉五都,《五圖》。

一在山亭鄉五十九都,《三圖》。

一在萬二區滆湖鄉,二十一都,《一圖》。

一在五賢鄉三十都《五圖》。

一在清泉區六十三都,八圖。

已上數目,俱照《碑刻》。

萬曆三十六年,教諭吳登仕捐俸百金,買業戶唐德晟田三十五畝為祭田,勒石學門。

萬曆四十一年,巡撫徐民式,巡按房壯麗,發落滸墅督稅郡丞許某羨金二百五十兩,檄縣增置學田,以為助貧月課之資。又陞任縣令喻致知先存俸金五十餘兩,欲增置義田不果。又署縣通判陳朝璋捐俸四十餘兩,合前銀共三百五十兩七分,買業戶凌雲、張學海田,共一百二十八畝四分三釐三毫,除糧差米三十石七斗八升零,每年實徵租米七十四石三斗六升零,每石折銀四錢。夏麥一十二石八斗二升零,每石折銀三錢。勒碑學門,史孟麟記。

靖江縣儒學 ,造自明。成化八年,知縣張汝華經始之。正德三年,知縣周奇健重修。六年,知縣殷雲霄增志道堂及號舍十二,曰「六德」 ,曰「六行」 ,自作記銘勒石,後廢。嘉靖三年,知縣易幹奉詔易廟像以木主,與丞韋育臣僉謀升建。

文廟以下諸室及教諭、訓導宅。六年,知縣鄭翹教。

諭陳應龍協謀新之,嗣後屢有修葺,尋圮。至。萬曆三十年,發學租三百金,重建尊經閣,移敬一亭於後。尊經閣前為會膳堂七楹,盡撤舊材,悉易以新,費可千金,皆諸生醵金為之。廩生盛時傑輸十之七,一時稱為「義舉。」 四十三年,知縣趙應旟、教諭陸明揚復甃水道,以磚石引泮池作九曲勢,與南市河通。更移前坊稍北,下障以門,左右繚以朱闌,以接櫺星門,周圍十餘丈。泮池南作崇墉,高三丈,廣倍之。崇禎初年,知縣唐堯俞、教諭余懋儼復以《形家》言,移會膳於學門之內,移敬一亭於啟聖祠前。鑿外泮池,與市河通。泮南崇墉更移之市河之南,規制一新,惟

文廟,尚仍故陋,本學科第不利。崇禎十年知縣陳

函輝復謀鼎新,捐俸三百緡,益以贖鍰,共千金,數月告成。行釋奠禮,陳自為「記。」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鄭、教諭袁元復大加修治,煥然。

改觀

馬洲書院 原在西沙,舊蹟已湮。知縣趙應旟植棘為籬,中建寶綸堂三楹,董其昌題額、「天章閣」 五楹。堂以迎詔名,閣以祀文昌,名舍,旁各數楹,規制略備。明崇禎十一年,知縣陳函輝相度經理,就址前及左右市民田十餘畝,舊籬門南出數武,增建堂室二十餘楹,署曰「馬洲書院。」 後燬於兵。

社學 舊在縣南。明正德六年,知縣殷雲霄遷於儒學西址,一畝五分。萬曆初,邑人沈瀚復助一分二釐捐田二十畝,以供社師。朝東門一間,室五楹,中祀宋蘇文忠軾。